上周五,又一档演技类综艺播出了。说真的,演技类综艺最近扎堆儿已经让部分观众审美疲劳了,配方和套路差不多,想看的“神仙打架”不常有,各种演员的翻车现场、导师的唇枪舌战倒是主推点,说不上是演员的春天还是演员综艺的春天。
虽然有着这样的失望,但是《演技派》开播还是想看一看的,就是想看看最会刷存在感的于正这次会怎么玩。我承认,那些不知名的新人演员“互飚”演技真的吸引不了我。
抱着这样的心理,裘裘却发现一个宝藏演员,准确的来说是表演老师,才是节目的华点。
他就是张颂文。
张颂文今年因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才被很多人熟知,但其实他的演技可不是只因为这一部电影才得到认可。“北电表演系老师”、“明星教父”这两个头衔都在彰显他的能力,林志玲、钟汉良、田亮,李菲儿是他的学生。
这次张颂文来到《演技派》可以说是大展拳脚,确保了节目的专业性了。
作为表演老师,张颂文的风格属于“体验派+同理心”。所谓“体验派”指的就是他的教学理念,让演员自己去体验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记住这个感觉,演戏的时候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将情绪动作语言等等合理地调用出来。在节目中,张颂文是主要负责出即兴考题的老师,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演员的真实能力。他出的考题也都是和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的。朱致灵:输球队长面对曾经是足球运动员的朱致灵,张颂文就让他演一个刚刚输球的队长。朱致灵在演戏之前还知道热身,让自己找到比赛完的气息。但是一演上,他就开始给自己加戏,比如打电话,自己去编剧情,而不是根据真实情况去表演。导师们看到之后都对他这种行为产生了质疑,张颂文直接走到演员身边告诉他演员要做减法。赵天宇:淋雨进屋张颂文让赵天宇表演淋雨20米后进屋的生理反应,考验演员的生活观察和模拟。赵天宇前半部分演的还不错,但是到后来也犯了加戏的毛病,开始拧衬衫、倒鞋里的积水。张颂文赶紧喊卡,导师们很费解,明明只是在外面淋雨了20米,身上不会有多湿的啊。这种生理反应每个人都有,但是一演戏就不会了。此刻户外正好下着雨,张颂文让他在外面跑20米回来,再看看是什么反应,这一次终于正常了。张颂文最后总结,赵天宇一开始不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是考试,所以想尽可能多去表现,然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一切要从生活出发。罗正:找铃铛面对零基础的偶像出身的罗正,张颂文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考题——找铃铛,就是考验演员的生活观察力和信念感。罗正找铃铛的时候真的是特别着急再找,然而观众在乎的是他寻找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道题对于演员来说真的是很简单了,因为他不知道戏剧结果,只是用本能去演,但是罗正还是本末倒置了。
张颂文的表演指导都是基于生活逻辑,演员表演一个撒泼的女人,开场卖力叫嚣,到后来越来越没气,这不属于撒泼人那歇斯底里的表现。一个人表现出自嘲、无奈和一点疯癫的情绪时,不会大量的夸张的呼气,演员加戏可能以为会展示自己的功力,实际上是很让人出戏的。张颂文的教学完全是体验派的路子,他不会教给你太多的理论知识,只是让你真听真看真感受。但又不是像刘天池般激情,他整体偏于理性,让演员自己透过日常生活去感知,而不是把他逼到一个崩溃的边缘,让他去打破自己,迸发出极致的情绪。除了体验派的教学方式外,张颂文对待新人演员又有充足的同理心。张颂文淘汰的演员很少,有人说他太标准太低,太宽松了,但实际上他是不忍心演员被直接否定。因为他自己有两年就是一路被否定下来的,一年见300个剧组,然后被300多个人否定,两年下来就是600次。这种被否定的感觉他用了15年才释怀,所以他不愿意对别人也如此。所以张颂文看每一个人都觉得是可塑之才,而他也会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们,于正也说无论给张颂文什么样的演员,他应该都能教会。能力在是一方面,他自身的同理心也占据很大的原因。除了张颂文导师外,还有两种不同风格的导师。一个是张静初,她主要是通过实战去带动演员情绪,帮助对方入戏,但其实方法上面她能给出的意见是有限的,毕竟她只是个演员,缺乏导演或者表演指导的思维。另外一个是吴镇宇。他在导师席上是个“刺头”,别人都觉得可以pass的,吴镇宇通常是待定。因为有他的到来,演员落座晋级席的速度明显变慢。
他和张颂文是相对的,他觉得年轻演员受到了太多不切实的赞美,批评听得很少,导致他们自己飘飘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而且行业里没有人去教授他表演的规矩,来到这里就应该是学规矩的。
吴镇宇、张静初和张颂文都是能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可以把节目拉升到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专业高度。而于正则是偏向负责将节目娱乐化,由他来制造推动节目的热度。相信应该有不少人看《演技派》一开始也是冲着于正来的,于正的招牌你不想承认也得承认。前期为了宣传他这个综艺,把能蹭的热度都蹭了,每次发微博必带《演技派》话题,还请来杨幂、赵丽颖、冯绍峰录vcr宣传。连自身存在的争议他也没放过,比如一直有传闻他和杨幂不和,于正这次专门找到一个评论回复打破传言,还跟杨幂说以后再合作。节目播出后看关于《演技派》上的热搜,几乎全是靠于正带起来的。于正在《演技派》当中提到了很多明星。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期节目中于正提到杨幂3次,赵丽颖2次、张曼玉、王祖贤、邓丽君、杨千嬅、林志玲、秦岚、秦昊、黄景瑜、杨蓉、张丰毅、沈殿霞等明星。不光cue明星,还能时不时抖出几个瓜来。“比如杨幂,什么事情都喜欢反着说。就好像永远在怼你,我觉得这个人物很好玩,就有了《宫》。”
“我认识赵丽颖的时候,就有种,呵,今天的我你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哎,我觉得这是我的女一号,刚好有陆贞传奇这么个戏。那我觉得ok。”于正很擅长营销宣传,别看参加的演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但是经过于正这么一连带捆绑,热度就有了。所以有人说请了一个于正,等于来了一个宣传团队。但是说到于正指导戏的功力,其实没有多强。他是很会用人的人,就像他说的,“杨幂、冯绍峰、陈晓、赵丽颖甚至现在的吴谨言许凯,不是说我打造了他们,或者捧红了他们,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她们。”于正可以把一个演员的价值利用到极致。比如选谁当主演,谁得先去客串他的戏,然后就能借别人的成功来包装自己。不可否认,于正识才、爱才的确是本事,作为编剧、制片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素质。所以他来《演技派》找会演戏的演员,是很有底气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指导演技方面就要术业有专攻了,于正达不到张颂文等人的水平,他只能说一些大道理,观众一听没错是有道理,但也只是人人心知肚明的漂亮话,对演员的进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于正身上这一点不免让人想到郭敬明。两个人同样是想用节目,想用自己在节目中的地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排解掉外界对他们的质疑。于正和郭敬明都是嘴上不饶人的主,两个人也都是一前一后翻了身。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中依靠自己与李成儒的辩论赢得了观众的好感,他先是以退为进,拉到现场观众的好感;然后转守为攻,暗示李成儒不懂就不要乱说;接着为作品辩护,说出了所有人无法反驳,甚至能引起共鸣的金句;最后拔高境界,电影世界的魅力就是因为有这么多五彩斑斓的作品。但仔细一看他的辩词并没有围绕核心问题——这个作品的品质如何,他用诡辩的手段绕过了这个最大的问题。再说点评其他演员的时候,郭敬明会有很多乍一听有理的论述,掉书袋的本事让外行人都被唬住了,但实际上演员听到后还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不知道怎么去改进。比如说到陈若轩演戏这个问题。郭敬明指出的问题是这个舞台是话剧舞台,演员会被观众情绪左右,产生表演的虚荣心。但这其实不是话剧,和拍影视剧一样是个摄影棚,观众的反应如何台上的演员也听不见多少。陈若轩表演的问题在于他没有信念感,他不觉得对面的演员是他的父亲,所以情感不到位。而这一点只有陈凯歌抓住了,他教陈若轩把这种情感放在眼睛里。
陈若轩再演一遍感觉果然对了,其他演员也是纷纷表示出对凯歌导演的敬佩。陈凯歌的指导会让人想到《演技派》里的张颂文。他们全都是专业性的,体验派的,真正是可以四两拨千斤,交谈一些就能让演员醍醐灌顶。但两人又是不太相似的。陈凯歌侧重于帮助演员剖析角色心理、人物关系,让演员自己去琢磨;张颂文则是让你有实际的感受,把你真的放到那个情境中去,通过联想实际生活来去表演。
可以说,张颂文的教学方法是陈凯歌的下沉式,它的方法不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而是真的手把手帮你去够到。横向比较这两档同类型节目,虽然导师阵容咖位不同,但其实都有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陈凯歌、张颂文都是表演老师,而郭敬明、于正是表演者。后者都希望通过这档节目来证明自己,想赢得大家的尊重,建立自己的金字招牌。郭敬明的方式是通过理论话术,帮自己支撑住论点,让别人知道他肚子里是有东西的;于正的方式是通过不断cue自己剧里的演员,用别人的成功证明自己当年的决策正确、眼光精准长远。
这并不是一个导师的心态。真正的导师心态应该像陈凯歌、张颂文这样,用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帮助演员获得实际的进步。他们不用说得天花乱坠,只要一点,就能让有悟性的演员参透问题,他们已经早有一套表演指导的教学体系,所以当起导师来驾轻就熟,名正言顺。而来这参赛的演员,想要的不就是表演老师这套方法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