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_起于过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48
导读

这四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气喘,这里特指由于受到惊吓,引发不同经脉气机逆乱,引起呼吸急促、上不来气,人体内的经脉犹如大地之江河,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变化的关键还是“气”,气逆太过、肺…

来源丨喜马拉雅FM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

68.【经脉别论】

《素问·经脉别论》 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讲经脉问题。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是关于经脉的特别的讨论,那就是人的居住环境、日常活动、情绪性情和经脉气血的关系。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黄帝问: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或者静处、性情勇敢或者怯懦,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经脉气血也会随之变化么?

岐伯答:凡是人的惊恐、忿怒、疲劳、运动或安静等,经脉气血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我们日常的情绪变化、饮食劳逸都会影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比如遇到喜欢的人立刻就会害羞脸红,遇到悲伤的事情会掉眼泪,遇到惊恐甚至会大小便失禁,说明情绪可以使人的经脉气血迅速做出反应。

究竟怎样反映?怎么变化呢?岐伯接着举了一些例子: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1.夜晚行动会扰动肾气上逆导致气喘,肾气逆乱严重,沿着经脉上行,就会使肺生病,“淫气”就是多余而有害的气。

2.由于跌落堕地受到恐吓,会扰动肝气上逆导致气喘,肝气逆乱太过就会侵害脾脏——肝木克脾土。

3.受到惊吓恐惧,会扰动肺气上逆导致气喘,肺气逆乱太过就会伤害心脏——肺金反克心火。

4.渡水使跌倒,就会伤害骨头导致肾气上逆气喘,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就恢复了,怯弱的人气血滞留就生病了。

这四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气喘,这里特指由于受到惊吓,引发不同经脉气机逆乱,引起呼吸急促、上不来气,人体内的经脉犹如大地之江河,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变化的关键还是“气”,气逆太过、肺失宣降就会气喘。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所以说:诊病的道理,观察病人的勇怯、骨骼、肌肉、皮肤的状况,就能知道病情,并作为诊病的方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所以饮食过饱,就会使胃气外泄导致出汗。受到惊吓而耗伤精血,就会使心气受伤导致出汗。身负重物远行跋涉,就会使肾气受损导致出汗。疾走不停产生恐惧,就会使肝气受伤导致出汗。形体运动劳累辛苦,就会使脾气受损导致出汗。

一连说了五种出汗。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规律,生病的起因是对身体的过度使用,这是通常的道理。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生病起于过用”。

无论是四种气喘,还是五种出汗,都是由于“过用”了,所以说“生病起于过用”。

现在人们普遍对自己的身体不知爱惜,不知节度,大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多人积劳成疾,引发严重的后果,“过劳死”的情况频频发生。

因此要想健康,我们不仅要保持情绪性格的稳定平和,还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会适度放松,练练静功,按时作息,不要给自己制定太高的目标,改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岐伯从经脉运行的角度,讨论了饮食在体内的消化、代谢的过程: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胃的消化腐熟,化生的精微物质(营养成分)一部分输散给肝脏,再由肝滋养全身筋膜(原文的“淫”有滋养的意思)。

食物进入胃中,化生的精微物质浓稠的部分输注给心脏,再由心滋养血脉。

精气流行在经脉中,经脉气血都流归到肺,肺再将气血输送到全身百脉,输布精气到皮肤毛发。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流回血脉,脉中精气循环不息正常运行,周流所有脏腑,全身气血达到平衡。

全身气血平衡,从气口(寸口)的脉象表现出来,虽然气口的脉位长不过一寸,但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

水液进入胃中,游散输布精气,向上输送给脾,脾气可以散布精微——经脾的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脾主升清降浊,清者由脾上输到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贯注心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血液。

肺气下降通利调畅全身水液运行,向下输送到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五谷精华散布四周全身,从内灌输五脏经脉,对应四时寒暑更替和五脏阴阳变化,作出适当调整,这就是饮食物的精气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常规状态——正常的生理变化规律。

食物的消化、运行、吸收的过程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离不开经脉气血的运行,当然《黄帝内经》说的脏腑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脏器是不能完全一一对应的,所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的整个过程也不能和现代医学作简单的比较。这是古人的认识。

张其成讲《易经》播放量超过2272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