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_曹雪涛团队再发论文,在该领域取得新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11
导读

为了解决STAT1的数量如何在免疫反应中达到平衡,该研究筛选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miRNA。研究人员发现,miR-1促进了巨噬细胞中针对细胞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IFN-…

先天性免疫反应可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感染,并向病原体施加进化压力,以减弱这些反应并确保其存活和复制的策略。这些不断变化的压力导致了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免疫稳态的复杂机制,但尚未得到全面了解。尤其是,更好地了解控制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并促进入侵病原体清除或逃逸的调节剂,可以确定传染病和慢性炎症的治疗靶标。

非编码RNA(ncRNA)调节各种先天和适应性免疫过程。MicroRNA(miRNA)是研究最深入的ncRNA,通常在免疫反应中充当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剂,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已成为各种生理学中基因表达的其他关键调节因子。lncRNA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中的信号传导途径,包括充当调节蛋白的向导,支架或诱饵。

干扰素-γ(IFN-γ)对于细胞内细菌固有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非编码RNA和RNA结合蛋白(RBP)在研究巨噬细胞中IFN-γ激活的信号通路的调控中不是很清楚。

2019年11月18日,曹雪涛团队在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nducible degradation of lncRNA Sros1 promotes IFN-γ-mediated 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by stabilizing Stat1 mRN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miR-1通过降解胞质lncRNA Sros1,间接稳定Stat1的mRNA来促进巨噬细胞中IFN-γ介导的李斯特菌的清除。

Sros1的可诱导降解或遗传缺失导致先天免疫应答增强的IFN-γ依赖性激活。从机制上讲,Sros1阻断Stat1 mRNA与RBP CAPRIN1的结合,从而稳定Stat1 mRNA,进而促进IFN-γ–STAT1介导的先天免疫。这些发现揭示了复杂的RNA-RNA调控网络,参与了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细胞因子引发的先天反应。

核lncRNAs通过支架亚核结构和指导核小体定位来调节免疫反应基因的转录。LncRNA–ACOD1直接与其酶伴侣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2结合,以增强该酶的催化活性,从而促进病毒感染。尽管有这些观察结果,目前尚不清楚调控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lncRNA的范围和设置。此外,lncRNA用来调节针对细菌感染的先天免疫应答的多种机制使得难以预测是否以及如何涉及lncRNA。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胞内致病性革兰氏阳性细菌,是研究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细胞内感染的理想模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被易感的真核宿主摄取后,便会转变成病原体,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感染的命运取决于巨噬细胞活化与病原体抵抗宿主细胞杀菌能力之间的平衡。II型干扰素(IFN-γ)通过信号转换器JAK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发出信号,从而具有有效的抗细胞内微生物活性,该转录因子可激活巨噬细胞以对抗细胞内微生物。

为了解决STAT1的数量如何在免疫反应中达到平衡,该研究筛选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miRNA。研究人员发现,miR-1促进了巨噬细胞中针对细胞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IFN-γ介导的先天应答。miR-1在转录后增加Stat1 mRNA的表达,并增强巨噬细胞中的IFN-γ信号传导。在无偏差的miRNA体内沉淀(miRIP)方法中,发现lncRNA Sros1(STAT1的抑制性非编码RNA)被miR-1靶向。miR-1介导的Sros1降解可稳定Stat1 mRNA,并促进IFN-γ-STAT1介导的先天应答。

总而言之,这些发现揭示了复杂的RNA-RNA调控网络,参与了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细胞因子引发的先天反应。

另据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消息,曹雪涛论文质疑者:已收到一些回复

18日,我们报道了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多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一事。曹雪涛院士也于凌晨在pubpeer网站上做出了回应。 另据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周诗婕、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消息,曹雪涛论文质疑者:已收到一些回复

同日,曹雪涛团队陆续提供了原始图片,对部分受质疑的论文进行了解释。论文质疑者美国学者Elisabeth Bik博士也表示:“已收到回复 化解部分疑虑”。

同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工程院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

“我们已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我们会调查处理这件事情,但是进一步调查处理也需要花时间,具体以什么形式展开调查,目前暂时还不掌握最新情况,只是说我们(中国工程院)肯定会调查。”上述人士表示。

“我们已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我们会调查处理这件事情,但是进一步调查处理也需要花时间,具体以什么形式展开调查,目前暂时还不掌握最新情况,只是说我们(中国工程院)肯定会调查。”上述人士表示。

曹雪涛回应图像相似:放错图了

备受关注的是曹雪涛本人对于2014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论文的回应。质疑者Elisabeth Bik博士表示,这篇论文的补充结果部分,有一张流式细胞术的结果图。其中,最左边“未转染”与最右边的“Inc-DC RNAi-1”的数据,被怀疑是相似的。曹雪涛亲自回应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放错了图;并且在回应中,展示了原始数据,对这种无意的错误表示了歉意。

网站截图

对于2011年发表在《实验医学杂志》及2015年发表在《自然免疫学》上的两篇论文,作者之一陈涛涌提供了原始数据,并对其中产生异常数据的原因做出解释。

质疑者Elisabeth Bik博士在其中一篇解释后回复称,感谢提供原始数据并解除疑虑。

网站截图

网站截图

对于2018年发表在《细胞免疫学杂志》的论文,第一作者Shuxun Liu 先后两次回应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在整合编辑文章结果时发生的,已经与该杂志编辑部取得联系,此后将更正数据。质疑者Elisabeth Bik博士也在此帖中回复,非常感谢解释和更正此错误。

网站截图

网站截图

对于发表2013年《免疫学杂志》上的论文,第一作者Lin Li回复称,该实验原始数据已提交至ArrayExpress公共数据库,材料和方法都已进行描述。质疑者Elisabeth Bik博士随后回复称,非常感谢解释,这很有帮助。

网站截图

pubpeer网站:暴露在阳光下的同行评审

据了解,pubpeer网站是一个鼓励科研人员匿名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评论的网站。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曾因在pubpeer网站上遭到质疑后,引起期刊注意后核实,随后遭到期刊撤稿。

此次曹雪涛论文遭到质疑的原因大多为图像异常。质疑者Elisabeth Bik博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实验出现图像的多次“重复”是有可能的,比如,蛋白质印迹法采用相同的实验控制条件和样本,采用相同的组织切片,图像会呈现相似性,但这样的相似性应该在该出现的地方。而就流式细胞仪来说,即便用同样的样本,细胞最终落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只是会大体位于同一象限,大体位置接近,但绝不会每次一样”。

Elisabeth Bik博士同时强调,她只是将可能存在问题的图像和论文标注出来,至于这样的图像是否构成学术不端,最终要看期刊的裁决,而期刊只有前期审查,才可能杜绝这样的现象。

质疑者Elisabeth Bik博士还在推特中写道:最近我提出了一位中国学者论文中的图像异常。我想强调的是,我没有指责任何人失职。只是希望大家记住,有些(不必要的)重复也许只是诚实的错误。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