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现在50%孩子是保胎药保下来的,这些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86
导读

高达70%的妊娠丢失率是必然发生的,没有任何“保胎药”可以保住这些自然淘汰的“残次品”。 不幸的是,这中自然发生的优胜劣汰的淘汰率还不够高,极少数染色体畸形妊娠没有发生自然流产,,最终生出严重畸形的…

有人说现在50%的孩子都是靠保胎药保下来的,这样的孩子先天就吃了大亏,是这样吗?

这是一个谣言!

事实是,人类作为大型动物自身繁殖的效率很低,自然流产比率很高。

据估计只有约30%的受精卵最终能生出活产婴儿,而70%的妊娠丢失率被认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天选”优生机制。

高达70%的妊娠丢失率是必然发生的,没有任何“保胎药”可以保住这些自然淘汰的“残次品”。

医学上原本也没有“保胎”这么一个概念,自然也没有什么保胎药可用。

“保胎药”是中国特色的产物。

自然流产“冰山图”——人类自身繁殖的低效率

人类繁殖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低效率。

随着高灵敏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技术的开发使用,充足的证据显示,人类所有受精卵中仅有约三分之一最终能发展成一个活产婴儿,约70%发生自燃丢失。

其中,约30%的丢失发生在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之前,另有30%丢失发生在植入之后但在超声检查可以检出之前。

也就是说,60%的受精卵在没有发育成超声检查可以检出的胚胎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流产。

为了顺应这一医学进步,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在2005年引入了一个新术语,在人尿(hCG)阳性或血清β-hCG升高之后但在超声或组织学检查之前发生的妊娠丢失定义为妊娠的“生化丢失”。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生化丢失”发生妊娠6周之前,因此也叫临床前流产。

发生在妊娠6周后的流产被称为临床流产,发生率约10~15%。

其中,发生在12周之前的流产称为早期临床流产。这个时期的流产率与孕妇年龄有很多关系,从20岁至24岁的10%,到40岁至44岁孕妇的50%不等。

而发生在12到22周的晚期临床流产仅有不到4%。

为什么会发生自然流产?

绝大多数自然流产都有其必须,也是必然的道理。

染色体异常。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妊娠早期丢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染色体畸形。

在所有早期妊娠丢失中,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存在一个宽泛范围,从40%到76%。

也就是说,绝大对数都是被自然淘汰的连歪瓜裂枣都不能形成的“坏”种子或幼苗。

相应的,到12至22周之间的晚期临床流产这染色体异常率就骤降到仅有4%——可见,淘汰机制的效率是非常高效的,大“清洗”非常成功。

其他的流产原因还有很多,“贡献”都是零零咋咋的。比如:

免疫学异常,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甲状腺功能减低和多囊卵巢等内分泌异常,子宫畸形,以及其他一些少见原因。

另外,就是妊娠期间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因素。比如:

妊娠期喝酒、吸烟。至于妊娠期喝咖啡,一般认为每天4杯以下是安全的,不会增加流产率。

还有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危险因素就是肥胖。

保胎和保胎药都是伪概念

可见,像染色体异常这类流产是一种自然淘汰机制,是自然优生,不应该也没有任何方法阻止其发生。

不幸的是,这中自然发生的优胜劣汰的淘汰率还不够高,极少数染色体畸形妊娠没有发生自然流产,,最终生出严重畸形的活产婴儿,造成很多人间惨剧。

至于其他疾病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潜在流产,则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少。

基于证据的医学上,从来没有保胎的说法,更没有保胎药这个概念。

包括,卧床保胎,黄体酮和诸多保胎中药,都是莫名其妙的伪概念。

总之,自然流产是人类繁殖中的一种优胜劣汰的优生策略,不应该保胎,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保胎。

对于少数由于疾病状况导致的反复流产的不育,可以适当采取针对性措施,但也不能算是保胎。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