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袁绍的弱点很明显,那他为什么会谋士如云?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设想一个问题。如果三国没有曹操,北方谁是主人?我们得出的答案是,当然是袁绍。所以说袁绍弱点明显的人,是受了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影响。这样的答案,笔者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袁绍和曹操曾经是年轻时候的朋友,两人气味相投。如果论才干,袁绍不在曹操之下。袁绍和曹操都是一路人,至于说袁绍外宽内忌,曹操又何尝不是。曹操杀荀彧、杨修之属,不都是这个表现吗?
至于说袁绍多谋少决,我感觉还没有达到那么严重的境地。袁绍如果是那么不堪,怎么能够成为讨董联军的盟主?连称雄一时,比刘备还要能干的公孙瓒都被袁绍消灭。而且在战争期间,袁绍多次表现出他勇敢果决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占据幽冀并青四州。
就算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被人说是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最后还是把曹操打得部众投降,暗中私通。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发现的暗通袁绍的信件统统付之一炬,说情况紧急,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我们可以看到,袁绍虽然是在官渡之战失败,但袁绍不死,袁氏不亡。曹操也一样拿他没有办法。只有等袁绍死后,利用他废长立幼的错误,分化瓦解,才灭了袁氏。
如果不是许攸的背叛,袁绍肯定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到那个时候,所有袁绍的那些缺点就会都加到曹操身上。在找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就会说,曹操外宽内忌,冤杀忠良荀彧、杨修,多谋少决,和袁绍在官渡顶牛,不纳忠言。废长立幼,想立曹植。这时,这道题的题目就会变成“曹操缺点那么明显,为什么还会谋士如云?”
因此,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从历史的真实角度来看,袁绍也是一代雄主,只不过他遇上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曹操。袁绍做事,还有汉代古风,这才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就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来说,袁绍顾忌的是万一迎来汉献帝,他还要听从汉献帝的指令,不自由。而曹操根本没有这种顾虑,他直接就把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袁绍曹操的高下之分。
我们从史书中搜寻对袁绍的描述,可以看到,袁绍的本来面目。《后汉书》说道:
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
《三国志》中则说道: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袁绍也是一时之表。曹操论及和袁绍讨论自己的战略意图时,袁绍说,自己要图谋北方,然后席卷南下。后来,袁绍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占据了北方四州,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扫灭宦官,敢于和董卓当面相争。利用祖上四世三公的资源,折节下士,使得天下之人,争以袁氏为名。然后率领群雄讨董,身任盟主。最后消灭公孙瓒,占领北方四州。这里,充分体现了袁绍的雄才大略。
在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袁绍一百多人曾经被公孙瓒的二千骑兵包围,在箭如雨下的危急关头,袁绍拒绝躲入空垣,带领部下拼死抵抗,显示了袁绍的无畏精神。
当年高干、荀湛劝说韩馥让冀州的时候,就从“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三个方面说明袁绍的长处。至于说短处,那些不过是胜利者的挑剔罢了。因此,具有以上长处的袁绍,当然身边谋士如云。
而袁绍在进攻曹操前后,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突然不再信任忠心耿耿的谋主沮授,使得自己陷入一片混乱。我们知道,袁绍取得占据北方的胜利,沮授功不可没。沮授作为谋主,还统领着袁绍的大部分人马。
如果用历史上的一个例子比较,那就是项羽和范增可以相比。沮授对袁绍的重要性如同范增对项羽一样。范增一去,项羽灭亡。沮授失权,袁绍败亡。
范增是被刘邦的反间计给赶走的,而沮授则是被袁绍的手下进谗言夺权的。这里面是否有曹操的计谋在里面,也不好说。袁绍的失败,就在沮授一人身上,而不单单是史书说的那些莫须有的弱点。
可以说,袁绍的失败不是谋士少,而是太多了。真正的谋士沮授、田丰得到重用,袁绍则兴,不被重用,袁绍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