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傅聪谈傅聪与黄宾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81
导读

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知遇和激励……找到整合中国画理学术道路上的支持者、理解者……黄、傅间的忘年交绝非捧角者与被捧者的俗套, 由于傅雷翻译家的盛名掩盖了他艺术理…

一九四三年,傅雷与黄宾虹相遇缔交。两位大师,一世钟俞,高山流水,深衷远志,道艺相知,心魂相守,为中华艺术史抹上奇彩。回看并时诸人,不免颜色暗淡。当然,这是我们在时异世迁后的追认,或者径用宾翁所预言:是“论古者”的“实事求是”。

这件事,王中秀先生在《黄宾虹年谱》里有如下叙议:

黄宾虹年届八十,从事于沟通中西画理、宏扬笔墨精神已三十馀载,对中国画在新历史时期发展的趋向已有深切独到的见解。而小于他四十多岁的傅雷游学欧西归国,亲炙中国画坛近十载,对国内中、西画疲苶不振有切肤之痛。当此两人睽隔南北、感慨于真知不为世人理解之际,他们的“真正缔交”,可以说是天合之巧。

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知遇和激励……找到整合中国画理学术道路上的支持者、理解者……黄、傅间的忘年交绝非捧角者与被捧者的俗套, 由于傅雷翻译家的盛名掩盖了他艺术理论方面的造诣与卓见,黄宾虹绘画为世人注目而忽视了他画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他们的交谊仅被视作艺坛佳话而广为传颂,而对这一交谊所蕴含的中国画学发展层面上的全新意义,尚处于盲区,没有被上升到学术范畴作充分的发掘。

这段话,

童中焘先生赐函相示:

“极中肯綮,径可采用。”

甚是甚是。

傅雷、黄宾虹有谈艺书札百馀通,傅雷藏有黄宾虹佳作百馀幅。这批重要文献现为傅雷哲嗣傅聪、傅敏所珍存。先是,我经上海中西书局总编辑徐忠良先生援引,有幸拜访了傅敏、陈哲明夫妇,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同意将这批珍藏在本刊发表。其后,再由傅敏夫妇的鼎力促成,亦请忠良兄陪同,我又专赴上海访问了傅聪先生,就此事大概并傅、黄二先生的道艺人生聆其謦欬。

傅聪先生是饮誉世界的钢琴家。按照西方音乐界的评价,他是“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的钢琴诗人、重量级的艺术大师”;“与其说是一个真实存在,不如说更像一个传奇”。所惜者,我对这部“传奇”的“阅读”极粗浅不周,印象还停留在《傅雷家书》里——那个凭着天才的演奏震动了西方世界的“小伙子”,那个为了价值尊严自我流亡的愤怒青年。所以,当我按下电铃——他亲自开门——看到眼前是一位风度醇雅、气象非凡的老先生——竟一时发愣、缓不过神儿来。六十年一瞬,电抹滔惊,人生如此!后来我把这次愚蠢的“愣神儿”讲给好友徐斗,他说,这反过来只表明傅雷先生文笔的魔力,那本“家书”太深入人心了。

这次访问,就像其音乐深粹鲜明又极具互动性一样,傅聪先生口讲指划,照例不同凡响。由于我没有预先设计访题 (框架是有的,只是无法深细),交谈就显得随机和任意,加上他善于引人入胜,我常常被打动感染。一时兴到,不免见猎心喜,忘乎所以,于是反客为主,把 “访谈”变成了 “对谈”。这种“越位”,当然不恰当,但它也确有好处:摆落掉客气俗套,形成了充分沟通,就能把问题纯化和深化,借用哈贝马斯的话,就是“互为主观”,它可以调解各自的维度。如果彼此共鸣,甚至观点一致, 则如傅聪先生对傅雷、黄宾虹的解说:“不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记得萨义德 (这家伙有“身经百战”受访经历)讲过:“访谈不只是‘我的’回应方式,‘我的’话,也包括了访问者的方式。”看来的确如此。

整理这个访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尽量保存当时的情境感和口语化,但很难做到。特别感性或太过粗糙的方面,我就稍稍做了修饰加工,目的是使它看起来严整、读起来方便。

初稿经录音整理,亦请忠良兄帮忙,耗了他大量精力。高谊殷殷,我当谨谨。引文核对则由责编方靓完成,她本加了详注,但限于篇幅,只能删掉。也感谢她的辛苦工作。

寒碧

辛卯春节于北京

时间:二〇一一年一月九日晚

地点:上海市吴兴路傅聪寓所

寒碧:

傅聪先生,知您很忙迫。听傅敏先生讲,您明天要去新加坡演出,然后即刻返英国。如此紧张的行程安排,我来相扰,深感不安。为了不多占用您宝贵的时间,

我们开门见山:

一,想就《诗书画》的办刊宗旨征求您的意见,希望听到您的批评和指点;

二,我和徐忠良总编商妥,由《诗书画》杂志社和中西书局合作出版《傅雷藏黄宾虹画集》,并选取部分佳作率先在《诗书画》上刊发,兹事体大,为了做深做细,我们拟配发学界的研究文章连载数期。

当然,首要的则是发表对您的访谈录,就傅、黄二先生的道艺人生倾听您亲切的回忆和精彩的分析。抱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做足“功课”,傅敏先生提供的光盘收录傅雷先生所藏宾翁佳作百馀幅,二人的往来书札百馀通,这些重要文献需待综会和沉浸,而我此前只是“观其大略”,时间不允许。 另外,傅、黄二先生如所谓“秋霜夏日”,我们也只配“高山仰止”。对他们的谈论轻浅不得,甚至轻松不得,否则就是亵渎。因为,比照他们的文质,我们自知不但于理解所谓“道艺”很远,甚至离懂得做人都很远。他们是神圣的!我是生怕 “不贤者识其小”。所以,这次访问颇不自信,索性就不再预先设计问题,却又贪心地希望“小叩大鸣”。您是大艺术家,想也必不愿为题所缚,我们就从您的回忆和讲论中生发开来,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

傅聪:

我已经仔细拜读了您的杂志,做得很好,很厚重。 王国维讲“不阈于一人一事”,您是不阈于诗书画科条,更注重思想力和精神性,有大的学术格局。父亲当年就感慨“诗词书画、道德学养皆不相关联”,说是“纲纪法度荡然无存”、“真理澌灭,识者日少”。为文化前途计,“同品”或“一律”的传统该提倡复兴了。杂志的设计也不错,扉页的红色感觉很好,我非常喜欢。但还是不免有所担心:这种品格的杂志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多数人一定认为它太学术又太高端,读不懂也买不起,您能否持续做下来?我感觉您要“亏本儿”的。

寒碧:

我其实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许久。不过,鲁商集团督请我做这件事,应是下了大决心。集团的决策层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注入,他们是实打实的做事,不是空对空的标榜,这在全国都是极罕见的。他们甚至建有一个美术馆,收藏很丰饶,我曾饱览过,大家名作,精品极多。对这个刊物,我设定的宗旨、学术格局、征稿方向,他们也都给予真诚理解和热忱鼓励。 他们也向我表示:如果真能做到第一流,取得大的学术影响、好的社会效益,宁肯赔钱,也要坚持。

傅聪:

一方面抱有文化宏愿,一方面看轻经济考量,可贵而难能。

寒碧:

我也会多花些心思,尽一切努力不让它亏。当然,做任何事都有个正反力,有时志与功背,有时事与愿违,现实总要牵制理想。我现在的想法是权重比轻,将来则自当安心顺受。关键是不能有杂念,先做好杂志,让它不落“第二义”,然后再计其馀。

傅聪:

收到杂志后,我首先看了您为王国维先生手稿写的序文,很喜欢。我特别敬仰王先生!他一生做学问,成就广大,太高奇太富饶!经学、史学、地理学、文字学、甲骨学、金石学,以及西学中的哲学、美学、文艺学,均有极深造诣。这是一位不世出的人物。如果说黄宾虹是近代造诣最高的大画家,王国维就是造诣最高的大学者。他的《人间词话》至今我还能全部背诵。它虽然是词学,但一定要从哲学、美学的立场才能悟入。

寒碧:

想来您少年时代接触的中国诗歌、绘画包括哲学,对您一生都有深切的影响。《傅雷家书》里曾表彰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理想越来越对你发生作用”,能否具体谈谈?

傅聪:

还是个“人生”问题!尽可能使自己的价值世界清澈澄明。儒家“讲明义理以修其身”,道家“深根宁极而待”,讲精谨的人生,也讲洒脱的人生。儒家并不是无视个人的内心要求,孔子不是讲过“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吗?道家也不是完全脱离社会群体,老子不是讲过“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吗?中国文化讲“中道”,就是心与物、内与外的均衡感,和谐共处,只是不能同流合污。

做艺术家可能更注重个人经验,因为丧失感性是致命的,但决不会漠视社会责任。父亲当年致书楼适夷先生曾说:“弟虽身在江湖,忧时忧国之心未敢后人,看我与世相隔,实则风雨鸡鸣。政策时事,息息相通,并未脱离实际。”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古代圣贤的话,毕竟是他们体道践行的心得。我们比起他们,就渺小了许多。而且,如果外在现实已是荒谬绝伦,个人与之格格不入,一定会有一种无力感,那就只好“隐遁于精神之域”了。这也是父亲的主张。

我很早就对诗词感兴趣,并且那种兴趣是自发的。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特意找来一些词集要我读,却发现我已提前接触了不少。父亲还专门为我和傅敏编了一本诗词选,亲自抄录。这个选本我至今还保存着。我二十多岁锐意于诗古文,刚才讲起过背诵《人间词话》,就在那段时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讲理论、讲美学,讲得那么透彻、那么纯粹、那么自由,真是黄钟大吕之作!大人物写的东西,总是异常精彩到位,他们是在表达灵魂里的东西。您看过卢梭的自传吧?开宗明义讲他为什么活着,真的很本质。我每次诵读都被感染,甚至流泪,也以此遣怀。他从心底里发出声音,却以最简洁的语言,不滑易不濡缓,从心底来到心底去,你怎能不感动!我读古代诗歌也是喜欢这种高简不饰、直截了当的表达,比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词人里更喜欢柳永、苏东坡、辛稼轩,都是感染力极强。好的作品都有特别丰富的感染力,精神的、灵魂的、情感的、道德的……

寒碧:

二十多年前读《傅雷家书》,虽未如今天理解得深入和丰富,但可以认定这部书归化了我们一代人的人生认识。最有感染力的还是那种精神境界、道德激情;那种人格操守、文心士气。真是最好的人生教材。我和诸多朋友都有这种共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不得自那些道貌岸然、空洞无味的教科书,而最多得自这本既高尚又平实的“家书”,它应是中国所有父亲的“谕子书”,也该是中国所有子女的必读书,谁绕开它谁就没福气。当然,最有福气的还是傅聪先生您,您第一个接受了这些家书的化育。家书里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傅雷先生对您的人格塑造,比如“人格卓越”、“忠诚”、“庄敬”、“忍让”、“谅解”、“包容”;“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胸襟的开阔”、“凛然的正义感”……

傅聪:

人格塑造其实就是价值引导,您刚才讲“道艺人生”,其实也就是身心修养和艺术精神的完善。所以,父亲常告诫我:“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对一切纯洁、高尚、美好的事物都由衷热爱”;“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寒碧:

古士夫所谓“体道艺之合”、“内修心而外益世”,在傅雷先生那里有最为亲切最不空泛的表达,而这种影响对您太重要了。

傅聪:

我自识是一个真实的人,是非感很强,所以接人待物爱憎分明,有自己的底线。但主要还是自我修养,并不苛求别人。在现实世界里有诸多不适,是有太肮脏的东西存在。我就回到音乐世界里,那个世界就是醇和与纯粹。

寒碧:

这令我想到康德的“意志自律”,是内心自由的决定,也是对外在现实的否定。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著名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名著,发表于1785年,是康德第一本在道德哲学领域上成熟的作品,至今仍在道德哲学领域中举足轻重。中文版由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苗力田先生翻译。本书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傅聪:

是的。父亲在莫罗阿《恋爱与牺牲》译序里也曾说:“幻想是逃避现实,是反抗现实,亦是创造现实。”

寒碧:

说到“幻想”,我曾在《天主教信报》上读到一篇文章:《傅聪在牛津钢琴节》,作者是英国乐评家迈克尔?怀特。他对您的艺术推崇备至,恰巧就用了“充满幻想”来评价您演奏的肖邦。我当时颇觉这个词太泛泛,过于简单化,但紧接着就见他补充说:“是一种从某个深邃的智慧源泉里浮现的严肃的探寻式的幻想。”就不简单了,与您的水准吻合了,与傅雷先生的说法也有桴鼓之应。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把您和另一位目前正大红大紫的中国钢琴家做比较,认为他的演奏风格是粗俗、空洞与矫饰。这又不禁让我感慨您讲的“身心修养”,关于“修养”,人生和艺术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我不懂音乐,本来没有发言权,却颇与怀特有同感。每一见他那种夸张的表情、卖弄的动作、不可饶恕的得意,就觉得斯文扫地。我最难忍受也极为忧虑的就是经典的严肃性替于时尚的娱乐感,这是“后现代”的总体症候。是解构吗?还是轻浮?总之还是修养不够。

傅聪:

……他确是才华横溢,可惜……

寒碧:

“才”需要“养”,老生常谈,却颠扑不破。古人对“露才扬己”多致贬词,“才情”与“修养”往往也是相对而论,“才子”不足取,因为“养”不住。所以,傅雷先生就反复讲“才气越高,越要提防”,真是深悟之言。以宾翁为例,他的“才”是够大了吧?但我看到的还是“养”。再比如傅抱石,读他的画,真觉大才奇才,但显然是“才”大于“养”,才情压不住,仿佛往外涌,而比于宾翁,就实少蕴藉。

傅聪:

当然。修养就是底蕴,也是高度。宾翁修养太深了,也太高了。父亲推崇他是“数百年来有数之大画家”、“非特当世无两,求诸古人亦复绝无仅有”,绝非虚美。父亲一生不阿世,也不阿私。对于宾翁的发现和读解,除了叹赏他的“水到渠成无复痕迹,不求新奇而自然新奇,不求独创而自然独创”的绘事,就更看重他的文化修养。他甚至认为声势浩大的立体派野兽派的绘画外形上虽与宾翁近似,“以言精神,犹逊一筹”。原因就是欧西的哲理思想尚未及我国的悠久成熟,他们根基不厚,“尚不能达到超然象外之境”,而宾翁是“学养俱入化境”。流俗之辈不能与他比伦,正是因为无性灵、无情操、无学养。一九四三年他致书宾翁写道:“当此动乱之秋,修养一道,目为迂阔,艺术云云,不过学剑学书一无成就之辈的一条出路”,足见他对“养”的重视,对“不养”的鄙视。

未完待续

访谈录

转载至诗书画杂志公众号/寒碧访谈

为钢琴教师创造交流空间

非钢琴教师请勿加入!!!

▽给钢琴教师开设的微信群

与500钢琴教师每天交流业务

来看看别人是如何做钢琴老师的

欢迎加入音乐学院学生微信群

为专业音乐人创造交友空间

为报考音乐学院的朋友答疑

然后添加客服微信(24小时内处理)

△别再朋友圈卖高价资料了

也不要转发微信群、点赞了

来钢琴教学资料群获取钢琴教学资料

有任何乐谱、研究资料需要可以群里索取

这类转发才能获取的资料

钢琴资料群可以直接索取

欢迎加入钢琴家导赏微信群

△未来十年,带你了解1000位钢琴家

介绍钢琴家、分享唱片与相关研究资料

微信群永久有效,请拼团后联系客服微信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