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这首诗,看似赞扬褒奖,实则绝妙讽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29
导读

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60年),杀,……号角声响彻天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断的倒下,鲜血淋漓,死亡的气味逼近卫国,狄人侵入一时之间卫国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而这种恐惧便也延伸到了与卫国相对…

《国风·郑风·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词句注释: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驷(sì)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
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
重(chóng)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
镳(biāo)镳:英勇威武貌。
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
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一个君主的好坏往往能决定国家军队的命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一个贤明君王对贤才的渴求。而岳飞精忠报国连战连捷,宋高宗却下12道金牌召回。这是一个君王的私心却让战士与百姓的幸福都为之陪葬。

《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这是整个故事的概括,是一个君王为了自己的私心,故意让自己讨厌的大臣去带兵,却没有再召回他,由此造成士兵享乐散漫,最后军队溃散将领逃至他国,而国君则被千夫所指。

一眼望过去这个故事里竟是满满的寒心,世人都爱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历史的车轮翻滚向前,我们看到的不是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却更是自私自利的君王和美人帐下夜夜歌的军队。

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60年),杀,……号角声响彻天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断的倒下,鲜血淋漓,死亡的气味逼近卫国,狄人侵入一时之间卫国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而这种恐惧便也延伸到了与卫国相对的郑国。

此时在黄河以南的郑国朝堂之上,所有人鸦雀无声。高坐朝堂的男人双眉紧锁,他就是郑文公,春秋时期郑国第八位第十任国君(前672年-前628年在位),郑厉公之子,他的儿子是后来的郑穆公,而他的孙女则是一生曾被十个男人轮番争夺,以致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的夏姬。

这个男人双眉紧锁,他怕狄人渡过黄河会侵入郑国,一声响亮的咳嗽。他的脸上隐藏着不易察觉的笑“由于高克武艺高强而又有关国之安危,所以我想派高克带兵去抵御外敌,各位先生可还有何'高见?他的问题问得那么轻飘飘可又散的那么清晰。他知道自己正解决了一个自己讨厌的人,召回他大概是不可能了。

而高克也正带领大军向驻地走去戏剧性的一幕由此便上演了。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披着披风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威风。可是本用来杀敌的长矛上此刻却修饰着冗杂的缨络,长长的队像散步一样的在黄河边上闲庭信步。

有句话说“假装努力”就是对整首诗的行为动作最好的概括。将士们假装努力披着战袍驾着马车拔刀操练,他们看起来像是要随时迎战的样子事实是却像在散步。他们挥舞着手中长矛一切看起来只是那么随心而好玩。时间总是公平的,在享受了足够的安逸后他会把你猛然推向忧患。

“报……”高克军队涣散溃败,今已有人归来。年迈的老者这才想起自己曾因为个人喜好派出去过一个叫高克的将领。“高克呢?”他问道。“他跑了投奔了陈国”一个微弱的声音答到。

世间的风拂过万物也把这个消息散播给了万物。这首诗也便由此诞生了。

它是诗经里唯一有作者的一首诗,它的作者是“清人”。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写将士们穿战衣拿长矛摆出训练认真的假象,只是最后一句翱翔逍遥撕开了一切假象,把这些通通打回原形。训练是假,整队待发是假,唯有享乐才是真的。

整首诗讽刺高克带兵的荒诞却又深深指责了郑文公的自私自利。所谓“郑弃其师”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出闹剧,却不知寒了历史中多少人的心。

作者:汐芜,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