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在莆田笏石的老街上有着这么一家店,店内所有物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客人,只有一位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在这里,他就是林碧青。生在手艺世家的他,子承父业传承手艺,沿袭至今已有3代,但是回首自己入行的49年,林碧青却说“如果能选择,我早就不干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坚守了大半辈子手艺的匠人,说出了这么丧气的一句话?
如果能选择,我早就不干了
林碧青生长在一个经营手工秤的家庭,今年60岁的他,已经跟秤打了43年交道了。“如果我能选择,我早就不干这一行了”,在聊天的途中,林碧青突然讲了这么一句。一个做了43年秤的手艺人啊,说出了与自己实际行动反差如此大的一句话,不免令人吃惊。如果你见到林碧青本人,或许就能窥探到一点点原因。
点击视频观看
林碧青3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自此右腿留下了病根,无法正常行走,就算现在穿梭于十几平米的店中,依旧要借靠椅子、桌子才能移动。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林碧青并没有上学,而是留在家中向自己的父亲学习做秤的手艺。早几年还好,生意虽说繁荣不足,但温饱有余,林碧青还能凭借一己之力养活一家老小。
如果说长辈们幸运的赶上了手工秤的鼎盛时期,将林家秤带向辉煌,那林碧青则是不幸的,遇到了电子秤普及的年代。如今,使用手工秤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还会遇到一天卖不出一把秤的情况。面对现状,林碧青也十分无奈,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他从不希望她能回来接手。林碧青坦言,工序繁琐又收入微薄,年轻人不会喜欢干的。自己没读过书,也深知没读书的苦,所以只要求女儿能读书最好,不会读也要走出去从事别的行业,爱做什么做什么。林碧青的教育观念,使得自己的独女,就算从小是在这样的手艺世家长大,依旧不懂如何制作手工秤,如今就连如何用秤看斤两都是勉强。
上一辈手艺人老了,下一代无人传承,林碧青怕也是林家秤的最后一位传承人了……
传承三代,用心守护
林碧青守护了大半辈子的“加珍”秤店比他的年龄还大,店铺由林碧青的父亲林加珍开设,69个春秋过去,这家店被岁月打磨的痕迹斑斑。店铺虽然老旧,但丝毫不影响手工秤的名声。在笏石,只要提起林家秤无人不知,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像我一样错以为,林家秤是土生土长在笏石的。
事实上,林家祖上本为涵江白塘人士,林碧青的爷爷通过拜师学艺,将精湛的做秤手艺带入了林家。在那个年代,真的应了“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林碧青爷爷靠着做秤,卖秤、修秤养活了一家老小。其中,林碧青的父亲林加珍,在家中排行老三,与跟书籍作伴的哥哥不同,林加珍从小就与秤为伍。爸爸在旁边做秤,他就在旁边学技艺。耳濡目染间,林加珍渐渐学会了父亲的所有本领。每当家里生意繁忙时,林加珍就会带着自己的五弟加入到赶工的队伍中。“那个时候,家里还会请小工来家里帮忙加班,5、6个人一天工作13、4个小时不停歇”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林加珍依旧觉得记忆深刻。
5个孩子,读书的读书,参军的参军,最终只剩下林加珍与五弟继承父亲的衣钵,将林家秤的制作技艺传承了下来。时间来到上世纪50年代,市面上对秤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秤相关的生意不免红火,这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制作秤的行业中来,眼看着身边的竞争者越来越多,林加珍果断的做出决定,举家搬往笏石,据说当时笏石还未有人从事手工秤制作。1950年,林加珍搬到笏石老街,同年“加珍秤店”也开张了。
如今店铺偏安老街一角,与周边那些灯光明亮、音乐轰鸣的现代化店铺相比,或许这间破旧的店铺才是老街真正的同伴,在时间的流逝中一起老去。没有豪华的标牌,没有鲜亮的装饰,三张桌子,一堆器具,一面挂满秤的墙壁,便是店铺的全部。69年过去,从林加珍到林碧青,林家秤一直在这里,从未离开过。
生意凋蔽,匠心依旧
虽然现在生意不景气,每天当解闷般,做做停停,林碧青依旧认真对待每一把手工秤。每天清晨打开店门稍作整理,林碧青就坐到这张老旧的桌子前,开始新一天的制作,先用刨具将方正的木棍修整成圆柱体,在刨得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角度与计算棍身的粗细,这是制作秤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多年制作积累下的手感与经验,根本掌握不了。
将打磨完成的木杆架在桌子上,利用交叉式的“画笔”在木杆上画出大致的刻度,再借用铁链来校准刻度,随后便是钻花与定花,在这些刻度线上钻孔,再用铜线镶嵌其中,最后还要封头封尾,油刷才算完成。“主要工序有6道,但细算起来步骤其实多达十多道,如果让我仔细说,我还真说不清”,林碧青笑了笑。他向我们介绍道,除了工序繁杂,所用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并且一杆秤从原料到成型,需要连续制作3~5个小时才能完成,在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的相比下,秤的价格显得那么低廉,如今还要面临电子秤的冲击,种种原因的影响下,使得本就生存艰辛的手工秤,更是难上加难。林碧青感慨地说道:“没人做咯,现在笏石只剩我们一家,涵江怕是也不多了。”
看着工具在林碧青手上转动,不出意外每一件都展现着厚重的色彩,如果不是岁月的馈赠,怎会如此夺目。从砝码到锤子,从桌子到椅子,几十年来无一不是手工秤发展历程的见证者。让我们静心细想这些年在交易中,手工秤一高一低,买卖者讨价还价,难道不比电子秤来得有人情味吗?老店的墙壁上挂满手工秤,从小到大,款式繁多,小到可秤10几斤,大到可秤200斤,可惜询问者寥寥无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莆田守艺人往期精彩内容
莆田猪肉真降价了,五花肉25元一斤…
视频:凌晨五点,一大群莆田人把银行给包围了!真会赚钱
视频:妈祖梳洗用化妆品,你见过吗?太神奇了
1万人已看
羡慕!5140000元,莆田菜民一夜暴富…
1万人已看
我是不是被绿了?男朋友被这种女同事贴上.....
1万人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