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从DxOMark到德国莱茵认证,这些第三方机构靠谱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19
导读

而真正有含金量的,是「红点最佳设计奖」「IF 设计奖金奖」,也就最初的锤子 T1 拿了一个,可惜这手机除了设计,一无是处。 随着消费者逐渐发现了几个设计奖的水分,厂商们慢慢就都不提了,开始寻找新的认…

关注数码圈的朋友应该能发现,这两年新发布的手机,基本都会有各种国外机构的认证!

要么是 DxOMark 的评分,要么是德国莱茵 TÜV 认证,厉害一些的还会搞个 Hi-Res、杜比全景声、杜比视界等等。

搞得好像没有国外机构「盖章」,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了。

为什么国产手机厂商都热衷于干这事?这些国外机构盖的章,又有几分可信度呢?

早年,厂商们爱盖的章还不是 DxOMark,而是红点奖、IF 设计奖。

这两个奖都来自德国,前者诞生于1955年,后者在1953年第一次举办。在工业设计领域,两者和美国的 IDEA 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

2015年2月,锤科憋了快两年才造出的锤子 T1,获得了 IF 设计奖金奖,由此拉开了国产手机厂商刷设计奖的序幕。

除了还未出名正默默耕耘线下的 OV,华为、荣耀、小米、魅族等厂商,都曾宣布自己某某产品得了某某设计奖。

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小米,一年刷了数十项设计奖!

看起来很厉害,实际水的不行。

据相关数据,2018年红点奖入围的 6300 件作品中,有 1798 件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项,获奖率将近 30%。

IF 设计奖也差不多,2018 年 6402 件作品入围,1218 件产品获奖。

背景墙上印的是IF设计奖获奖名单

厂商们拿的「红点奖」、「IF 设计奖」,说白了就是个「鼓励奖」,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

反正送测一次到评审得奖,只要一两万块钱,得奖概率又怎么高;对于财大气粗的手机公司来说,是个产品都送过去,是个奖项都报名,总能拿几个奖回来。

拿了奖回来,就可以大肆宣传了!

红点奖参赛作品交报名费的地方

而真正有含金量的,是「红点最佳设计奖」「IF 设计奖金奖」,也就最初的锤子 T1 拿了一个,可惜这手机除了设计,一无是处。

不过,同一个套路玩太多,总有失效的时候。

随着消费者逐渐发现了几个设计奖的水分,厂商们慢慢就都不提了,开始寻找新的认证机构。

在国外混的比较多的华为,率先找到了目标,将 DxOMark 引入国内。

DxOMark 成立于2008年,标签是专业化,工业标准,有专门的设备,测试间去对相机镜头和成像质量做评测。

DxOMark 的实验室

在业内,它与德国的 IE 公司和美国的 Imatest,并称相机检测的三驾马车。

最初,DxOMark 主要是做单反的评分,比较小众;直到2012年,开始涉足智能手机的相机评测,才逐渐为大众所知。

DxOMark 表示,其做的所有评测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包括 ISO、IEEE 的 CPIQ,每一次手机测试的流程完全一样,所使用的评测指标和方法论,也是基于科学发布的权威文档。

DxOMark 用于测试锐度和感光度的模板

早几年,DxOMark 上霸榜的,基本是苹果、三星、Pixel,没国产手机厂商什么事。

直到去年年初,华为 P20 Pro 横空出世,拿到了惊世骇俗的 109 分,把苹果、三星之流吊起来打,开始了国产手机霸榜时代。

也正是这时候,DxOMark 在国内火了起来,并得到多家手机厂商的引用。

名气有了,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根源在于,DxOMark 除了提供图像质量评测之外,它还是一家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厂商拍出更好的照片,打分只是副产品。

这就相当于既当教练,又做裁判一样,说没有 PY 交易很难让人相信。

有网友调侃:“小D啊,我在你这里交了钱,等评测的时候,分数总不能给我打太低吧,不然以后还有谁会找你咨询呢?”

事实也给人这种感觉。有手机厂商原本排在十名开外,结果用上 DxOMark 的图像优化方案后,就取得了当时的第三名。

另一个质疑在于 DxOMark 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部分手机厂商为取得好的名次,按照机构的规则调教自己的相机,而不是追求最优的成像。

就跟我们在考驾照一样,学的都是怎么去考试,而不是怎么开车,有点本末倒置。

从某厂商送测手机默认 4K 录像,都如今所有厂商送测手机都默认 4K 录像来看,这种风气已经形成了。

当然,由于 DxOMark 大多数测试环节是公开的,每台手机测评后也会公布详细的报告,包括每一个环节的样张和分析。

因此也有不少人,认可 DxOMark 的公信力。况且,排在前五的手机,拍照实力也都是公认的强。

随着 DxOMark 渐显颓势,厂商们新的宠儿,当属德国莱茵 TÜV 认证。

它也是华为率先引入国内手机领域的,荣耀 8X 系列,成为全球首款通过莱茵 TÜV 低蓝光认证的手机。

此后加入的产品,有「获莱茵 TÜV 安全快充 2.0 认证」的小米 9,「通过德国莱茵 TÜV 全局护眼认证」的 OPPO Reno 2,「取得全球首个通过莱茵 TÜV 安全认证」的华为 Mate 30 系列(无线超级快充)......

德国莱茵 TÜV 是一家德国「私营」检测服务提供商,拥有近150年的历史,它的服务领域包括检验、鉴定、测试、认证等等。

因认证测试严格,并且受德国和其他国家管控系统检验,同时财政独立,所以其安全认证在欧洲收到广泛认可,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只是,作为一家私营公司,它的每次认证测试,都会收取服务费用。这也是它遭受质疑的根源所在。

前不久,它和魅族的争端,也加重了人们的质疑。

当时,魅族新机 16T 发布时,宣称自己的这块屏幕,通过了德国莱茵 TÜV 蓝光护眼认证。

然而发布会才刚开完,德国莱茵 TÜV 官方微博,就发博称魅族这部手机,没有通过自家的认证,强烈谴责并准备将魅族告上法庭。

这一下子把大家给整懵了?魅族虽然穷,但也不至于造这种假啊!

原来,魅族用的这块三星屏幕,是通过了德国莱茵 TÜV 认证的,但是整机没有通过认证——换句话说,只交了一次「保护费」,不够啊!

没办法,魅族乖乖找到莱茵 TÜV PY 了一下,然后发了封说明,才把这事给揭了过去。

看上去莱茵 TÜV 大获全胜,但这个「吃相」却被大家记在了心里。

除了上面三个,经常被国产手机厂商提到的,还有索尼 Hi-Res、杜比全景声、杜比视界等等认证。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获得这些认证,都需要付出一笔不菲的「检测费」。回到最初的疑问,为什么国产手机厂商,都爱找这些国外机构「盖章」?

在小鱼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厂商们希望通过第三方专业平台的数据,让用户能够通过数据直观的对比,了解到产品的性能。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你和他讲像素尺寸、图像传感器大小、光学变焦等专业词汇,他们是很难听懂的。

可换成分数就不一样了,以前流行不服跑个分,现在流行某某手机拍照得了多少多少分,一目了然。

其次,借助这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为产品背书,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提升品牌形象。

由于千禧一代近视率太高,故而大家对眼睛保护还是看的非常重的。

现在有一家百年老认证机构,认证某产品屏幕蓝光较少,不伤眼;当你要买手机时,该产品就很容易在你心里留下印象,并产生一定的好感。

最后,是能够为增加产品曝光率,增加免费的宣传。通常专业的第三方数据,更容易被媒体重点报道,对于厂商来说这无疑是免费的宣传。

至于为何专找国外的,不找国内的。主要是因为国内所谓的第三方机构,往往都不太「第三方」。

像某兔兔,都拿了手机厂商老板的投资,还来给手机做评分,谁敢信啊!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关注评测和选择相信评分机构,虽然已经成为常态,也成为我们购买产品时的参考。

可当我们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产品时,不能因此丧失自己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小鱼觉得,评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如果真的有很大猫腻,受害的手机厂商会第一时间跳出来。

但不要盲目相信认证,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购买。

如果你是一个后摄只用来扫码的人,那花大价钱去购买一亿像素、50倍变焦的手机,又有何意义呢?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