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里放映了《水浇园丁》以及一个关于大海的镜头,这是影史上著名的“电影首映”。
《水浇园丁》(1895)
2015年,一枚骨灰级影迷拿着一块儿手机,挤在地铁一号线观看着某视频平台上的在线视频《水浇园丁》,而后傲娇地在豆瓣标记并评价道“摸到了电影史的线头”。
2019年,一个心痒手痒的新青年不满于某部大火的电影作品,于是拎起自己的手机,招呼上三五伙伴,一路跑到遥远的边陲地带,直接拍上一部短片作品。
身处能够随时随地享用电影的今天,若尝试回溯一波电影诞生之初的历史,想必会让很多朋友头痛不已。
其实这并不复杂,百余年前,被各大商户视若珍宝并为之厮杀的并不是今日概念中的电影,那时有两样东西几近垄断了所谓的“电影价值”,一个是用于拍摄电影的机器,而另一个则是用来放映电影的机器。
那么是否也有可能在未来,作为观众的你我深觉主流作品过于单薄稚嫩,于是拎起自己的手机和别人的手机,拍了一部质量合格的长片,并最终得以在部分院线放映……
没错,如你所见,用手机拍摄一部“真正的电影”正在变得触手可及,就在这次的金鸡百花展映单元,我看见三部完全由华为Mate30系列拍摄而成的电影,他们的时长均在几十分钟左右,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这是手机电影作品第一次在大荧幕上进行放映。
其实这种关于电影的愿景一直存在,尤其在华为手机从“摄影思维”转向“电影思维”的过程中,可以看见极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都知道电影的门槛,时至今日,诺兰、昆汀仍是好莱坞最顽固的70mm胶片控,哪怕数码技术的妖风愈演愈烈,他们也依然专注于胶片的保存和使用。
而对于另一批导演来说,不在影院上映的电影就不叫电影,比如我们深爱的阿莫多瓦,他对电影的一切审美认知完全源自马德里电影资料馆的一场场放映,所以每当面对这些大师的艺术性拷问,用手机拍摄电影并在大荧幕上播放,似乎有着某种亵渎的意味。
昆汀新片《好莱坞往事》,依然采用胶片拍摄
大导演的选择自有其艺术理念做背书,因为用手机拍电影这件事儿的确瑕疵多多,其实要判断一部手机是否具备基本的“电影素质”,所需衡量因素永远是那么几个,也就是说,要问一部手机是否真的为电影而生,我们还是有基本标准的。
最贴切的评价是,手机是一个可被装进口袋的摄影机,这意味着你能够潜入任何地方进行拍摄,工作人员无需再为一个极低的角度而在地上挖洞。
比如此次展映的《巴丹吉林》选择了环境险恶的沙漠做背景板,其中多次运用极高或极低的视角进行拍摄。当然,除了那么一点点镜头畸变,一切都显得便捷而实用,毕竟在沙漠挖一个深坑也是个不太现实的事情。
手机设备的使用也缩小了团队规模和拍摄周期,《你的样子》剧本一共有28场戏,需要完成24次转场,最后仅拍摄了四天就杀青了,剧组里的很多专业电影从业人员都觉得这是件不可能的事儿。
作为小体量的拍摄工具,华为Mate30系列不仅能攻克严苛的拍摄环境,还十分适合拍摄宽阔的远景镜头,这也是本次在大荧幕上极好的体验瞬间之一,《巴丹吉林》全程裸机拍摄,以3D打印的支架作为支撑挂于大疆无人机上,一次将所有的远景镜头拍摄完毕。
电影院荧屏无疑释放了广角及远景镜头的威慑力,这一震撼是无法在手机上感获的。
此次展映的三部短片作品
小体量设备也存在其问题,手机很难实现稳定的拍摄,倘若想获得更为流畅而不让观众跳戏的镜头,就必须匹配到专业的稳定器和三脚架,否则这种晃动会在荧幕上被无限放大,虽然也有很多独立电影人痴迷于手持式镜头那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但毕竟还是少数。
聚焦也是一个手机设备需要面临的大问题,许多电影人在设备稀缺或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定焦拍摄,并尽量不让摄影机运动,于是他们可以嵌连起许许多多的长镜头,尽量在画内设置足够的细节,并倚赖角色的行动进行戏剧性调度。
黑夜和灯光也是电影门槛之高的一项原因,高感光度不仅能在合理范围内应对恶劣的光源环境,还为“以光为画笔”的创作保留了空间,“光”是技术门槛也是艺术门槛,好的摄影师永远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尽管影像艺术的表达方式多如牛毛,但表意清晰从不是过错,关于视觉艺术,充满可能性的拍摄角度,景别的选择,过关的追焦,永远会为电影带来更加丰富的质感,事实上,如果这些基础的电影技术无法达到,便只是在最初的表达环节拒绝了交流。
那么华为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从2016年到2019年,华为从徕卡双摄一路走到徕卡电影四摄,四摄中除了一枚3D深感摄像头,其它三颗镜头均在尝试解决这些与电影思维进行适配的问题。
首先是一枚4000万像素电影摄像头,华为Mate30 Pro得益于传感器强劲的吞吐性能以及麒麟990全新ISP的图像处理能力,不仅可以实现960帧高速摄影,更可拍摄最高7680帧超高速摄影,每秒定格7680个瞬间。
这意味着即使你不是专业电影人也可以捕捉到极其精致的慢镜头,正如《你的样子》里那怦然坠落的拨浪鼓小球,像是在情节要害处按下了重音键,电影感十足。
《你的样子》剧照
第二枚是颗4000万像素的超感光摄像头,华为Mate30 Pro采用的双4000万双主摄分别拥有1/1.54英寸超大感光元件和1/1.7英寸超大型传感器,是超强暗光摄影效果的基础,可实现手机摄像超级出色的视频感光度ISO 51200。
这意味着在光源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大拍特拍,非专业人士无需购置其它光源也可以捕捉到质量不错的成像。
第三枚是颗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不仅支持高达30倍数字变焦,拥有强大的防抖能力,还支持电影级视频虚化,实时凸显主体虚化背景,《巴丹吉林》的沙漠生物就是这么拍来的,如此一来,有微距需求,对特写表达追求极致的人也有了发挥的余地。
短片作品《巴丹吉林》
或许你可以说,这些功能几年前就可以做到了,毕竟大导演如陈可辛、贾樟柯也拿出了出色的手机电影作品,所以,在此确实需要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样的手机性能才会让一个普通的手机用户拍出像样的电影作品。
如果你是一名成熟的电影导演,那么无论用什么去创作都是轻车熟路的,将故事与技术进行匹配,该重点的重点,该妥协的妥协,到最后至少会得到一部质量均衡的作品。
但对于普通群众而言,这可能是个从零到一的尝试,那么一部能够满足基本电影技术需要的手机就显得重要起来,普通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可以引导电影思维的设备,绝不仅是又一个“高科技产品”。
陈可辛用iPhoneX拍的《三分钟》只有三分钟片长,但其后却是一个73人的专业团队。
陈可辛作品《三分钟》
贾樟柯用iPhone XS拍摄了《一个桶》,本来有一个绝妙的“浅景深”镜头让人叹服,却也是借助其它设备才得以拍摄出来。
这两部作品加置了专业的收音设备和作为修饰的外设光源,在他们手里,手机不过是被用来存储那些透过镜头搜刮来的影像数据,两个案例依然把手机当做某个环节的替代工具,而“电影思维”则在别处,你买了同样的手机,仍然什么都拍不出来。
贾樟柯作品《一个桶》
用手机拍摄电影作品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是拘泥于门槛内的话题,其中或多或少有着取巧和蹊跷的层面。
2014年电影《I Play With the Phrase Each Other》里的画面全部被做黑白处理,因此有意削减了手机摄像头的局限性;2015年一部《橘色》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备受赞誉,但它之所以获得成功,更多因素在于将iPhone的美学作为讲故事的一个成分,这些都是成功的个例,自然也不具备号召人们拿出手机拍电影的说服力。
《橘色》(2015)
我们真正的需要是一部足以拍摄“标准电影”的手机,高性能的手机也并不会帮你完成所有的事,但它至少能引导你认知并操作一些电影技术的基本项,而这就是华为Mate30设计“徕卡电影四摄”的逻辑,几个镜头完全为“电影思维”服务,假若你手里只有一部手机,也可以不走弯路地讲完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故事。
如果说一部手机能做什么,那就是重新走过电影走过的路,但唯一不同的是,这条路更宽了,甚至每个人都可以走走试试。
短片作品《你的样子》
叙利亚有一个手机电影节,其参赛及展映影片均由手机拍摄,他们直言“没有手机,我们就无法看到叙利亚很多恐怖的,又或者美好的事物。”
在本次的“重构电影想象•手机电影主题论坛”上也有着类似的表达,剪辑师杨红雨说:“手机电影能让更多普通人了解电影,比如剪辑等工作的乐趣,让更多人体验到电影创作的快乐。”
而华为的徕卡四摄无非在贯彻一个信念,那就是“电影不该有门槛,就算有也不该让技术成为门槛。”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则在主题论坛上表示,华为Mate30系列就是希望通过手机技术赋能给消费者,让他们更好的进行情感和思想的记录、表达。
当然,手机也可能改变一个电影人的养成模式。
对于青涩的电影人,手机注定是个充满可能性的渠道,因为他能让电影人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电影的全部肌理,并接连遭遇实战式的“困境”,手机会高效率地助力电影人从观者转化为作者,并在相同的资金投入下,为电影人提供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如果你不执著于艰深的技术追求,并将努力倾注在个性和故事,那么脱胎于真诚的作品将同样引发观众的共鸣。
此外,手机设备的提升将更加适合电影新人规划长线的发展。
一个电影人的成长有多困难呢,投资者通常不会将一个大的电影项目委任给没有过作品的导演,所以你若想跨入这个门槛,第一部作品的受认可程度是极为重要的。
多数观众无法看到的是,许多有才华的电影人耗死在了他的第一个项目里,情感、经济、创造力,无一不深陷牢笼,他们的首部作品或是没能进入电影节,或是被焦虑着低价卖给无良的发行公司,最后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死去,而这一过程早已干涸了无数的热血。
可是如今,轻易便捷的手机设备足以帮助电影人拉长战线,养精蓄锐,而不必累死在一部作品上。
对于无法负担沉没成本的电影人来说,手机拍摄更适合马拉松式的长线赛跑,他们会在更多的失败中反省自己,并有机会重新来过。
此次主题论坛的标题便是“重构电影想象”,重构想象就是重构梦,重构内心中的激情,即将到来的5G时代是一个可以抹平时空限制的时代,电影行业的传统制作流程不仅会被切分并重新定义,VR、AR的流行也很可能会反噬电影工业并带来全新的观影形式。
但唯一不变的将永远是人性,永远是人们对故事的需求,而对于未来的手机用户,“好故事”将成为真正的名片,并且这一故事将不再只由少数人谱写,每个人的故事都将有存在的价值。
随着手机影片竞赛的启动,一次新的梦之旅程正式开启,这是一次面对所有人的电影竞赛,也将颠覆以往的评价体系,从手机电影的全新角度展望开来。这绝对是你有史以来距离电影最近的一次,大可重拾你的电影梦,只是这次,从手机开始。
《你是凶手》10张全国通兑电影票
尘封十年,悬案再现
调查步步深入,真相扑朔迷离
三段命运起伏被案件紧紧相连
王千源、宋佳、冯远征 实力派演员同台飙戏
11月22日全国公映,给你答案
这是“不散”的 第1069 期 原创文章,复古or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