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北大培文联合主办的“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新世界与新史学——北大博雅讲坛App上线发布仪式暨《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李成保、北大培文集团总裁高秀芹、北京大学出版社市场运营中心主任王林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健、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等各界嘉宾出席本次活动,并就历史对今天的启示、经典畅销书《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的出版意义等展开对话讨论。
“我在北大听讲座,让阅读少走弯路”——北大博雅讲坛App正式上线
“北大博雅讲坛”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响应国家“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号召,依托北京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深厚的作者、图书资源倾力打造的,以“阅读中国 悦读经典”为宗旨,结合互联网强国战略及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建立的品牌化、系列化名家讲座活动平台。
北大博雅讲坛至今共举办了220多期精品活动,在北京雄安创业会客厅、北大书店等区域,共建立11家“北大博雅讲坛全国阅读空间”,带动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推广全民阅读的行列中来。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李成保致辞
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北大博雅讲坛”App今天正式面世,集在线直播、点播、电子书、书单及讲者等多种资源于一体,能满足参与者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无论用户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实现“我在北大听讲座,让阅读少走弯路”。北大博雅讲坛App还打破传统的单一的面对面讲座的形式,而是采用直播,旨在避免过度包装、过度营销、过度策划内容,给读者输出真实的内容,还原内容的本质,还原作者的本质。直播结束以后,视频会被剪辑成15分钟的主题短视频,读者可以在App上播放和回看。作者的电子书也会放到平台上供大家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市场运营中心主任王林冲宣讲
值得一提的是,书单板块则是由北大出版社的作者、专家和教授来推荐阅读书目,并且给出推荐理由。还有一个讲者板块则是作者以讲者的形式呈现在平台上。
北大博雅讲坛App正式发布
中文简体版畅销600万册后——《全球通史》新校本重装上阵,体验升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
新的时代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当我们注目于当下和未来,历史学家却在时刻警醒我们回头看。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历史?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世界还有什么关联?如果历史是一条无尽的通道,我们将如何认识自身在时间中的位置?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全球史观”的倡导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他的集大成之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这部书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全球畅销2500万册,中文简体版已经销售600万册。
《全球通史》如今已成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初版后,便不断更新再版,以期更加贴合现实关怀。从第1版到我们熟知的第7版,它始终致力于让读者理解我们的过去,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因此,今天迎来了由北大培文策划,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继续践行着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新史学”这一目标的号召。
北大培文集团总裁高秀芹在新书首发式上对《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的出版发表了致辞,这部经典之作,在中文版出版后已累计销售超过600万册,出版十余年来,一直稳居历史类图书销售前列。作为一部风靡半世纪的史学经典,它早已走出自己的史学圈子,而进入寻常百姓的眼中。
北大培文集团总裁高秀芹发表致辞
这本历经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在今天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通过了解书中的历史,也成了重新了解我们自身和所处的时代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通史》首发式上,三位与会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健、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分别在新书分享会上就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的出版意义等分享自己的感想,并展开对话和讨论。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新书揭幕
高毅:“大同世界”,全球史的美好愿景
高毅教授讲述了他如何看待《全球通史》这部历史著作在当下对人类社会的启示。他认为今天《全球通史》的读者在今天颇有精神贵族的气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把关注点放在全球社会上,需要有一点心气。这部从全球视野出发的史著,能让我们洞悉天下大事,也能让我们知道人类的路该怎么走,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
他从历史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全球史观”产生的渊源:从18世纪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崇尚,到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致使“欧洲中心论”的产生,再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欧洲中心论”的否定,从而开启了全球史观的路径。
在这种历史趋势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将来的世界要走向哪里去,但是通过他的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有关“大同世界”的可能性。高毅教授向我们解释了“大同世界”这种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在东西方的深刻渊源,“大同世界”这样的概念即便在我们今天听起来像乌托邦式的存在,但他认为,如果“大同世界”是乌托邦,那也是大家该为之奋斗的乌托邦。这正是《全球通史》在今天给予我们的力量感。
徐健: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思潮”的尝试
徐健教授将斯塔夫里阿诺斯置于整个西方学术脉络中,向我们阐释他之所以留名于今日的主要原因。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来撰写,斯塔夫里阿诺斯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甚至追溯到启蒙时代都曾有不少学者做出尝试,但唯独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全球史观影响于世。这部书出版的重要性在于把历史学从庙宇和殿堂推向了民间和草根,让中国一代代学生,不仅是历史学专业的,甚至非历史学专业的,都能对历史有重新的思考和认知。
正因为斯塔夫里阿诺斯打开了这道门,把大家引进了一个豁然开朗、如万花筒一般的世界体系当中。在斯塔夫里阿诺斯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史观这样一个流派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一大批历史学家紧随其后,创造出更多闻名于世的著作。《全球通史》正是扮演着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如何看待《全球通史》中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转变问题上,徐健教授认为《全球通史》是这场伟大的转变中一次重要的尝试,更是破除西方中心论的代表作之一,但要突破欧洲中心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信息的不对称之下,需要几代历史学家的努力才能达到。而《全球通史》率先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正是它的过人之处。
曹寅:走向联系、流动、共享的全球史观
曹寅教授从读者和著作本身的影响两方面来阐释《全球通史》对于今天的意义。通过对比今天东南亚社会的各个国家的历史观,如印度和缅甸——在这种社会之中,往往受国族史所限。他认为,有充分资源接触全球史观、接触《全球通史》的中国读者是幸运的。今天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正因为强调国族史而缺乏共享和流动的概念,这种历史观念上的遗憾导致了政治上的偏狭。
他还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写这本著作时,正因为带着自我批判精神进入其中,才能客观地尝试从西方中心论中跳出,走向更加宏大的全球视角。因此中国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应该通过批判这种欧洲中心论来加强自己的中国中心论,从一个中心到另一个中心,而应该要批判普适性的“中心”观念,正如《全球通史》尝试做出的努力。
与此同时,曹寅教授从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出发,去探讨今天社会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通过“监控资本”这一概念,来警惕我们今天的科技未来,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想要试图警示我们的。
嘉宾对谈(左起:清华大学历史系曹寅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毅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健教授、主持人赵婀娜)
会谈嘉宾们一致认为,阅读《全球通史》的意义在于,我们只有透过过去,才能看到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也才能看到人类的未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而每个时代的人也需要阅读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