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不要被你看过的《三国演义》骗了,其实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
在我所应用的APP上,这篇文章被推到了比较靠前的位置,而且点击量还不小——《三国演义》骗谁了?谁被《三国演义》骗了?你怎么知道你说的历史就是“真正的历史”呢?
首先,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历史是故事”。即便是有考古学的参与,我们目前对于历史的掌握也是很片面的,大部分在网络上“谈历史、写历史”的人,也许他的“史料”不是来自《三国演义》,但一定来自于其他人写的什么,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确认古人写的“历史”,到底哪一篇是真的?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最多只能说:在《史记》当中是如何记载的,在《资治通鉴》当中是如何记载的,而没有任何道理说“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其次,即便有的古人所写的史书真实记载了历史,但是和《三国演义》并没有任何关联。因为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如果有人把小说所写的东西当成了真实发生的,那么也不应该说是“小说骗人”了吧?《水浒传》是史书吗?《红楼梦》是史书吗?《西游记》是史书吗?难道历史上真的有个“石猴”保护着高僧去取经?
再次,你可以谈你所看过的古人所写的有关三国时期的文献资料,也可以认为“你认为是历史的就是历史”,但是为什么非要拉上《三国演义》呢?当然,我可以理解的是,这是一种“流量碰瓷儿”的表现——拉上《三国演义》,自然会更受关注一些。但是从根源上来看,这一抑一扬,恰恰是表现出一种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姿态。本文开头的那篇文章题目,一方面是要蹭《三国演义》的热度,另一方面,则是文章的作者要表现出自己“强于四大名著作者”的心态——你们都被罗贯中骗了,罗贯中写的那都是假的,我写的这个才是真的——问题是:罗贯中说过自己所写的《三国演义》是历史真相吗?
最后,必须要说的,恰恰是这种“批评小说中虚构的内容不符合史实”、“贬低其他文人来抬高自己”、“认为自己认为对的才是真的对”……这样的心态,在左右着现在“文化市场的流量”——特别是在网络上,人们被这些为了炒作自身而发布的文字带偏了认知,从而得出一些很是莫名其妙的结论——比如:《三国演义》里面讲的都是假的!难道真的有人会认为小说里讲述的历史都是真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文史哲不分家”,曲解一下“文史哲不分家”的意思的话,是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抱着哲学的思考方式去看待文化与历史呢?说的难听一些,现在绝大部分讨论历史的人,甚至是一些著书立传的人,他们并不是历史学者,而只是各种史料文献的“搬运工”,他们所讲的,也多半不是历史的原貌而是古代某个笔者的文字再加上自己的推理猜测——历史靠推理和猜测如果能得出真相的话……,那么还研究它做什么?
文化的构成是多元化的,像《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也许它们终究会有被大多数世人遗忘的一天,但是他们所引领的文化却很难因为时间而消逝。比如《三国演义》中所表现出的刘备的仁、关羽的忠、诸葛亮的智,这些能够给世人带来“正能量”的文化元素,一定非得和史实(不知道对不对)挂上钩吗?
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说它的立意、说它的行文、说它的社会影响力,就好比金庸笔下大侠郭靖镇守襄阳的故事,我们是要体会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激情澎湃,还是去考究到底哪部史书里记载了一个武功高强的人曾经守卫襄阳吗?
如果想要讲历史,我们完全不必扯上历史题材的小说,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不同学术领域的事情,好的历史学者未必是个好小说作者,好的小说作者更不必去抄袭史料记载的内容……,或许,直到有一天,致力于文化市场的人真的懂得从文化人的角度来看待文化,我们的文化市场才会真正良性地繁荣起来。
来源:风营销(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