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先生_人若不识圣贤道理,私心用事,真是认贼为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53
导读

自矜自伐,欲以天下私诸己者,皆此一念之充类也。才有一毫私吝心,便与天地不相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只是尽却私吝,别无他道。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即是以天地为身;“明明德于天下”,天下即是…

钱穆与中国文化

马一浮先生简介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化宗师。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二十岁赴美日欧留学。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建国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大凡立心处事,第一勿令留纤毫私吝心。随处自勘,才有一毫自便意思即是私,才有一毫盖覆意思便是吝,未有私吝而不骄者。自矜自伐,欲以天下私诸己者,皆此一念之充类也。程子曰:“小人只不合自己小了。才有一毫私吝心,便与天地不相似。”须知私小未尽,便是不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只是尽却私吝,别无他道。人若不识圣贤道理,终身只是私吝心用事,真是认贼为子。学者不于此痛下功夫,转过身来,如何能入德?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即是以天地为身;“明明德于天下”,天下即是身。岂复有物我之间?吾尝谓:尽己必尽物,以己外无物也;知性必知天,以性外无天也。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故天地万物为一体,此实理也。未证此实理,则犹不免于私小,未出于流俗,不可以入于圣贤之域。

——马一浮先生《示吴敬生》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