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把“等一等”挂嘴边的父母,孩子多半常出现小情绪,应早点改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97
导读

桐梓和妈妈约定好要一起去爬山,但她只是说等一等,没有具体的时间。 后来我发现,孩子之所以会来打断我,是因为没有工作的概念,他并不知道我那段时间在干什么,也不知道我在家也是可以工作的。 就这…

嘉乐:“妈妈,你能给我讲故事吗?”

妈妈:“等一等,妈妈把手头的事情忙完就给你念。”

十分钟之后,嘉乐又跑到妈妈面前重复问了一遍。妈妈没有抬头,依然回了句“等一等”。嘉乐失望的抱着故事书离开了。

半小时过后,妈妈终于忙完了。起身去到了嘉乐房间说:“现在妈妈可以给你讲故事啦!”儿子却扭过头去,不愿意搭理妈妈,自己翻阅着故事书。

孩子原本满怀着热情和期待,却被我们一次次的“等一等”拒绝,他们该有多失望呢?原本对阅读感兴趣的小孩,也因为等待,而慢慢失去了兴趣。

等一等,扑灭了孩子的热情

教育家斯宾塞说:如果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人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童年时期,是孩子们创造力与好奇心最为旺盛的阶段,一部分的父母,喜欢用等一等。扑灭孩子的热情。而聪明的父母会利用这一点,提前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爱好。

将三个孩子都送进名校的陈美龄,她分享的育儿观点里,也提出要及时回应孩子。书中她的儿子在她炒菜时来提问,她立即就关了火,回答孩子的问题,没有犹豫,没有让孩子等一等。

也因为陈美龄的这种育儿方式,让她的三个孩子一直对世界保持热情,同时也一直在深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但具体是什么特长,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然后去实现人生目标。

给“等一等”,加上期限

多数情况下,父母随口的等一等,是没有固定的期限的。这一等可能是几分钟,也有可能是好几个小时。与其让孩子干等着,不如给他们一个具体的期限。一味的敷衍推辞,只会让孩子对我们愈发的失望与不信任。

桐梓和妈妈约定好要一起去爬山,但她只是说等一等,没有具体的时间。每一天桐梓都抱着期待醒来,到了晚上却只能失望地睡去。睡前她会闭上眼睛,默默的向小精灵许愿,她希望第二天妈妈就能带她去。可是这些许愿都没能成真。

就这样等了一周,妈妈早已把此事抛之脑后。自那之后,桐梓便不再相信大人的承诺,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相信了,那么到最后希望很容易就会落空。与其那样,不如不抱任何期待,这样自己就不用那么牵肠挂肚了。

孩子们原本对我们有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可就在这一次次失望中,慢慢的降低了对父母的信任。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榜样的前提是放在确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紧密、绝对的信任关系之上。

父母的教育有两种,一是言传,而是身教。如果你因为“等一等”,失去了孩子们的信任,那你也很难用言传和身教来育儿。所以请不要忘了给“等一等“,加上期限。

共同制定规则,减少“等一等”

和大多数的职场妈妈不同,我的工作地点是在家里。以前大宝常常会在我工作时间来打断我,而我又没办法立马抽出空来陪他,“等一等”就经常脱口而出了。

后来我发现,孩子之所以会来打断我,是因为没有工作的概念,他并不知道我那段时间在干什么,也不知道我在家也是可以工作的。所以后来我就提出和他共同制定计划。

我们列了一周时间表,我告诉大宝上午和下午都是我的工作时间,晚上才有空陪他。在工作时间他不可以打扰我,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他很想我,或者需要我的帮助)。当然了,在他规定的“请勿打扰”时间里,我也不会去干涉他的活动。

就这样我和他“约法三章”后,我说“等一等”的机会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会被等待所“消耗”了。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如果都花在了低落、难过等负面情绪上,那么我们分给快乐的时光就不多了。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的童年,总是充斥着失落,那么不妨尝试共同制作计划的方式。

枕边育儿寄语:

现实中我们总会有迫不得已“等一等”的情况,但只要我们用妥善的方式去表达,去处理,就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要知道,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为善解人意。你会经常跟孩子说“等一等”吗?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