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这句诗表现了他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引得人感叹他们爱情的凄美和无奈,但在民国其实也有这样一份爱情,听完之后值得人叹惋,而这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民国的儒学大师——马一浮。
马一浮一辈子醉心学术,在学术上的成就斐然,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且与诸多的大儒关系匪浅,可谓是民国享誉满门的大儒。
那时期的学者大都是风流倜傥,拥有着很多的红颜知己,且婚姻都有好几段,但是马一浮的情感生活却是格外的单调,终其一生他都只有一位妻子,虽然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三年,然而在妻子逝世之后都没有再娶续弦,一辈子保持单身,后嗣无所继承。
照理来说,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的大家,都明白儒家中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无论是对于他还是他的父母,无疑都是一重致命的打击。
可是他却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在妻子死后一直不肯续弦,到最后他的岳父都有些看不下去,借着一次宴会的契机对他说:‘我的三女儿,温婉贤惠,你就把他带走吧!’谁知,马一浮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仍旧坚定地表示,这辈子除了自己的妻子外,再不会娶任何人,岳父听到这个回答后,着实震惊了一会儿,可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
这到底是为何,能让马一浮对自己的妻子情深不悔呢?
众所周知,自古媒妁之名,父母之言,所以,马一浮的婚姻自然是没有逃脱父母的掌控,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父母为他定下了汤寿潜的女儿汤仪,虽然汤仪是女儿,但是汤寿潜并没有因为她是女儿身而放松对她的教育,所以,汤仪出落得亭亭玉立,饱读诗书,可谓是才女,相较于那些一字不识的大家闺秀,她显然和马一浮有共同语言。
幸福的婚姻建立在有共同的话题之上,若是两个人脸共同的话题都没有,就算这场婚姻可以持久,也只是貌合神离,一辈子不幸罢了。
显然,马一浮和汤仪的婚姻不是这样,他们自结婚之后,便琴瑟和谐,相敬如宾,对于马一浮来说,漂亮有学识的汤仪无疑是自己的心头的白月光,朱砂痣,珍藏在心中,一辈子无法忘怀。
汤仪嫁给马一浮的时候,不过十六岁的年纪,正好是一辈子中最好的年华,那时候两个人琴瑟和谐,两情相悦,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人人羡慕。感情好自然会想要孩子,所以在成婚的两年后,汤仪便怀有身孕,这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可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在汤仪怀孕时,马一浮的父亲去世了,在那个年代,父亲去世,儿媳怀有身孕是极其不符合传统的。
所以,两个人对此非常的惶恐,纵然是怀有身孕,也不想再这种情况下生出孩子,于是私下寻了一个药方,让汤仪服下将腹中的孩子堕下,这本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但这个药方却是损人根本的东西,汤仪在服下药后不久,孩子便堕下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汤仪的身子急转直下,不过是须臾的功夫,汤仪便香消玉损,一代佳人魂归九天。
虽然这件事不是马一浮的错,可他还是悲痛万分,悔不当初,当场写下“哀亡妻憨辞”,并且下定决心一辈子不再娶妻。
在汤仪去世后,马一浮醉心文学,在书法和儒家经典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成为了名满天下的大师,在此之后他一直都是单身,不曾有任何的红颜知己,虽然岳父为他着急,希望他将自己的三女儿带走,可是,他只说:“我老而贫,一生的情谊都已寄托给汤仪,不会再娶了。”
虽然这件事得到了岳父的同意,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此后不久汤家的三小姐便生了重病,药石无灵,没有人在敢娶她作为妻子,作为父亲,汤寿潜心头难免会不忍,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马一浮便写信给了汤寿潜,告诉岳父,自己愿意娶汤家的三小姐为妻,你不用在焦虑了。
可谁知汤家的三小姐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断然地拒绝了马一浮的请求,因为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病耽误马一浮,虽然汤三小姐拒绝了他,可他还是放心不下病重的汤三小姐,为了她潜心研究医学,希望能够为她缓解病痛,但谁知,两年后这位小姐还是因为病痛辞世,得知此事,马一浮悲恸不已,写下了《遣悲怀》,并且长了胡须,来吊唁汤家的三小姐,直到1967年离开人世,终身无任何的情感绯闻。
“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词中的这句话恰到好处的描写了汤仪和马一浮的爱情,“两处孤坟何处话凄凉”,马一浮和汤仪的结局这正如这句话说的那样,孤坟一处,无情可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万千有情人所希望的结局,可事事哪能如此的如意,有情之人不能眷属的事情世界上如此之多,可大多数的人都转身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去留恋这段让人神伤的爱情。
但马一浮却在浮华三千中苦守自己的爱情,为自己的亡妻许下终身不在娶的诺言,并且一辈子信守承诺,还在她妹妹病重的时候,为她的妹妹做打算,且为她的家人分忧,可谓是有情有义。
为爱坚守,为诺所执着,放眼人世间能做到的人真的很少,马一浮的爱情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尊敬,浮华三千,我们需要坚守一隅,不为浮华所困,坚守初心,永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