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心灵_一个人文阅读老师的自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2
导读

所以今天这篇推文,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嘉羚老师,来和我们分享她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不一样的孩子时,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打开他们的内心的。 一堂课讲完,有的孩子写到了植物的力量,有的孩子想象了种子飞行旅途的见闻,…

前不久,我们邀请了单向青少年club人文素质阅读课的孙嘉羚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关于阅读教育的心得体会。(详见推文: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阅读教育?)

文章中,嘉羚老师专门提到,孩子的阅读是需要引导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点燃孩子身上的火焰,让孩子能够慢慢学会自主阅读和深度阅读。

可是该如何引导?这个过程当然不会是千篇一律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迥异,我们也会需要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引导。

所以今天这篇推文,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嘉羚老师,来和我们分享她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不一样的孩子时,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打开他们的内心的。

这样引导孩子,

就像一把钥匙打开ta的表达欲

文/孙嘉羚

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更人性化的教学,应该是去包容孩子们的兴趣点的。幸好我所上课的地方,只提供小班化的教学,让我能对每个孩子有足够的了解。

在这些年的教学经历里,我遇到过两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墨墨和楷楷。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更为腼腆、不善表达,虽然对生活的感受相当细腻和丰富,但却很容易因为不善表达而被老师和家长忽略,从而渐渐失去表达的欲望。

●墨墨

几年前,我在芝加哥华裔小学授课时遇到了墨墨。那是一节创意手工书课,腼腆的小男孩不爱说话,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看我演示如何折纸和粘贴。他粘的不太好,想要撕下粘上去的部分再重新粘,结果粘反了,看着其他已经完成、并且准备做下一步骤的同学,他捻着粘满了胶水的手指,手足无措。我再次给他演示了几遍,微笑着说,我一开始也做错了好几遍,这的确很难。

接下来是装饰书页的环节,需要孩子给自己的书画上色彩。孩子们欢呼着开始涂色,这是 ta 们最喜欢的部分。我还带来了一些贴纸,可以用来装饰 ta 们的画。墨墨也想画画,拿了几只彩色笔尝试画了一会,又觉得自己画的不够好,就放下了。我仔细看了他的画,发现颜色搭配的很漂亮,就告诉他:“你的画颜色真漂亮,是甜甜的感觉,就像彩虹棒棒糖一样。”然后又把贴纸推到他身边,“试试贴纸吧,艺术创作不一定非要自己画。”

他红红的脸蛋洋溢出笑容,虽然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却能感受到那种“小脑袋里有点子了”的快乐。他有选择地选取贴纸的颜色,加上他涂抹的小色块,书的页面上颜色丰富却不跳脱,非常的养眼。他还尝试新花样,把墨镜贴纸贴在啄木鸟贴纸上,再让带墨镜的啄木鸟坐在火车头上。完成这些后,他主动拿着作品过来,和我讲为什么这样安排,自己编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那所小学的课程中,我尝试融入了很多艺术元素:彩色贴纸,超轻粘土,和绘本、摄影、动画短片等等,让孩子在视觉体验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比如有一次要写《种子》,但是很多孩子甚至没有真正的种植经验,如果直接只进行书面的讲解,孩子们最后也许只能写“冒芽长叶开花”。后来我给孩子们分享了绘本《弗洛拉的花》,又给孩子们看了快速播放的藤蔓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各种好玩的会“旅行”的种子,这些都是帮孩子从不同角度去了解种子的方式。

绘本《弗洛拉的花》

一堂课讲完,有的孩子写到了植物的力量,有的孩子想象了种子飞行旅途的见闻,而墨墨是个特别喜欢童话的孩子,她从《弗洛拉的花》获得了灵感,写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

神奇种子

墨墨 二年级

初春,妈妈递给我一个花盆说:“你去种点什么吧。我拿着花盆一时想不出我要种什么。忽然我灵光一闪,有了,我想到了,我要种一块石头!我在花盆里面放上松软的泥土,然后搬来一块石头放进了盆子里,把它放到阳台上有太阳的地方。吃饭了,妈妈问我:“你种了什么?”我说:“种了一块石头。'妈妈说:“石头怎么能长出来?”我说:“它一定能长成一块金子。

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可是它一点也没变,妈妈说:“看吧,它怎么还没长成黄金?”我说:“它一定能!”到了秋天,我再去看那块石头,我惊喜地大喊:“妈妈快来看,它真变成金子了!”妈妈看了说:“金子,真的是金子。”只见石头上落满了金黄的树叶,真的很像一块金子,在阳光中闪耀着光芒。

● 楷楷

五年级的楷楷和墨墨一样,也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刚开始上课时既不回答问题也不讲话,他又喜欢理科,就更讨厌写作文,阅读写作课的笔记也是敷衍了事:好几片涂黑的大字,歪斜的字在整齐的作业纸横线上龙飞凤舞。

更有意思的是,他发给我的作业文稿中,很多作品虽然题目不同,但却都在重复一种“范式”的内容,这是孩子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经典描述”。透过这样的文字根本看不出什么真情实感。真实的楷楷在想些什么,只是在偶尔冒出来三、四句极为短小的话中一闪而过。字数虽少也不够精致,但不看文字本身,用感受去读这些小短行,却很有意思——那是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在写,是真实的他。

比如他曾写到,自己会在二楼阳台上开一盏灯,为楼下黑暗中说话的两个过路人照明;也会写在小区和流浪狗擦身而过的时候,会琢磨流浪小狗的心里话,为不能说话的它对生活发问。

前一篇文章篇幅长,文字修饰的好,却是打磨过的精美塑料花。而后一段虽然未经雕琢,是朵不起眼的小野花,却能在其他人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不过怎么才能把小野花扶持的更加有力,开得更加美丽呢?

后来找他交流,一开始试图鼓励他,表扬和肯定他充沛的情感,让他放下压力,轻松的面对文学课堂,楷楷也表示不喜欢语文,喜欢的是理科,看着他皱眉时挤出的微笑,我想写作对他来说一定是件很费劲的事儿,可如果换一种思考方式,把写作变成数学解题一样呢?我说,楷楷你看,数学题是一步步推算出来的,步骤越多,思路展示的越清楚,就越能让人理解,同时答案也保证了准确,是吗?他肯定了我的解释。

我又说:文字表达也一样,写的细节越丰富也就是数学里的步骤越多,那么你的思路推展的也越精细,文章内容越容易让人理解,表达的结果也准确。既然你的感受比一般人都要细腻丰富,那就可以先用情感冲动去捕捉生活片刻,就像数学写下一个题目和答案,然后像添加数学解题步骤一样,把原来的小短行添加细节啊。他点着头,似乎因为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文章就变得容易了。

楷楷本来就是个对环境、情绪敏感的孩子,改变对写作的理解之后,他再去记录那些瞬间,用积累许久的词语作为数学题中的分解步骤,表达就变得美丽,澄清,透彻。

烛光晚餐

楷楷 五年级

今天,整个小区全部停电,到了晚上,原本“金碧辉煌”的小区顿时一片黑暗。

踏进黑暗之门后,伸手不见五指。摸索了好一阵子,才跌跌撞撞地摸到火柴和几只蜡烛。点上蜡烛后,小屋里亮一些,心情也舒坦了许多。打开那三四盒打包回来的菜,那散发出来的薄雾如同一只只幽灵,在桌子两旁徘徊。两只大小粗细不一的筷子也只能将就将就了。

窗外一阵阵寒风刮的树枝直响,刮的玻璃直响,丝溜溜的寒风如同顽皮的小孩童溜进了屋中,似乎好奇这束光,便嗖地奔过去,顿时"呼"的一声,屋里又是一片黑暗,心中也不禁为之一颤。

几只在屋外都是哆嗦的小鸟哀鸣着,似乎惊动了沉默的路灯,“嗒"得一下整条路明亮起来,光透进了屋里,屋里也变得明亮起来。寒风被这闪耀的光芒吓跑了,就只在外面静静的望着这顿冷清的晚餐。

别看孩子小,TA有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从孩子的角度去教学就能理解的更深入,为每个孩子的表达欲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打开一个合适的出口。

此外,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也许很快就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每到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敏感的意识到,并暗暗打磨一把全新的钥匙。

在打磨阅读课的过程中,我们也采访了几位学生,请ta们写下了自己眼中的孙老师:

▎赵桢阳 现五年级

我和孙老师相遇在金风送爽的午后,一晃三四年过去了。我还清晰的记得,第一节是绘本阅读课,主人公的细腻感情,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孙老师娓娓道来,一下子抓住了我。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文字的张力。这让我滋生出与文字的连接,与孙老师的情感联结。

孙老师的写作课和学校里是很不相同,更注重细节,在文本对比中体会平时感受不到的细腻;更注重保护自我表达,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观察角度也不尽相同;更注重体验,她带着我们走在清名桥上,体验石板路的湿滑,桥墩的斑驳。孙老师保护年幼无知的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看似无章法的表达,让我充分感受表达的快乐。

▎朱炳宇 现四年级

依稀记得在一年级刚接触“写话”时,感觉总像在“挤牙膏”,写得很痛苦,脑子根本一片空白,根本没啥可写。平常虽然大量阅读,划出好词好句,但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是“拼凑出来零件”。

后来,遇到了孙老师。在这里上课我没有学校里紧张的压迫感,在聊天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让我对写小文章有了兴趣。慢慢地喜欢写小文章,到会写小文章,能写好小文章。现在,我感觉写作文其实是快乐的!

孙老师每期都会通过一个主题活动,让我们参与进真实的“生活体验”,并结合当堂生动的点拨、引导,让我们发挥想象力写下自己的切身感受。从一开始的轮流讲讲根据图片而自编的小故事,让我的想象力可以无拘无束地“飞驰”;到接触诗歌,让我可以“诗兴大发”,可以天马行空般的大胆的、自由的“创作”;再到感受一些大家的散文。

如近期的“茶”系列。孙老师先通过“茶食”主题,让我们评鉴了中西方的茶点,回家后就着家中的茶食进行描写;然后“品茶”主题,通过小故事了解吃茶的三种含义,并通过王旭峰的散文《茶:品饮的思想》节选,让我们学会精读文章,有条理的概括文章内容。最后让我们通过观察自己泡的茶,并阅读分析散文《说绿茶》,由此延伸,其实日常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也能发现许多变化。

▎商雯嘉 现六年级

我是从三年级开始跟着孙老师上阅读写作课的,记忆里老师高挑的身影,显得端庄而又威严的眼镜以及甜甜的笑容,总是挥之不去的。

记得第一节课,孙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题材简单却又精美的诗歌,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印象深刻,孙老师不仅讲课精彩,对于课后作业也十分重视,每一次的作业都会给我点评,帮我修改,并配上漂亮的版面,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写作的不足,完善自己。

如果说学校里的语文老师帮我铺下了“文学”之路,那么可以搀扶着我,指明我道路的就该是孙老师了。

▎孙润德 现初一

成为孙老师的学生,已是几年前的事了,遇见这样的老师,我感到荣幸。自最初几堂课起,我发现在她的课件里有许多著名画作,印象再深刻不过了。

从莫奈、梵高的画,到意大利文艺复兴,都讲得头头是道,我一度认为她是个如此具有文艺气息的老师,身上喷有哈里波特的魔力药水。每堂课后总是心梗在喉般等着布置作业,希望能遇上写首诗歌,因为每次写诗就如同自己画画一般。

她的课中作业点评成了课前的欢乐时刻,每个人的课后作业一稿、二稿、以至更多稿的文档,也一一放映出来,晃眼几年过了,我也没有遇到如此这般艺术与文学兼具的老师。

* * *

从今天开始(11 月 23 日),单向空间杭州店内将举办一系列以阅读为主题的沙龙,邀请包括蒋方舟妈妈尚爱兰、儿童诗诗人郭强、独立教师童蓓蓓等嘉宾来与大家分享关于青少年阅读的感想与经验。

此外,单向青少年 club 也将在本周日(11 月 24 日)开展一次人文素质阅读免费体验课,诚邀各位小朋友和家长前来参加。

点击下图了解

什么是【单向青少年CLUB】

您也可以电话咨询:13968141925(同微信)。

地址:

杭州市拱墅区丽水路 58 号

远洋乐堤港二期 B103 B201

电话:

0571-86628356

单向在杭州

(id:OW_hangzhou)

用阅读,寻找你的同路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