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走向人生,最后却以悲剧收场,其实太史公一开始就已交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37
导读

韩信年少时,常常带着宝剑过街串巷,一个屠户很看不惯,便说韩信虽然外表威风,其实是个胆小鬼,并言语刺激,让韩信从他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在主政齐国时,兵强马壮,而刘邦和项羽相互撕逼两败俱伤,韩信是有机会自立门户,三…

《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有三个小故事,注定韩信一生的悲剧。

第一个故事是怒绝亭长。韩信还是布衣时,群困潦倒,常常填不饱肚子。于是,他便到南昌亭亭长家增饭吃,一连数月。时间久了,亭长的妻子开始嫌弃他来。到了饭时,不给韩信饭吃。韩信一气之下,离亭长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个故事是漂母饭信。韩信被动拒绝亭长接济后,到城下钓鱼,当时又有个老大娘在漂洗衣物。一个老大娘见韩信饿了,便拿饭给他吃。直到漂洗完毕,一连几十天过去了,韩信很高兴,说将来要重重报答老人家。

第三个故事胯下之辱。韩信年少时,常常带着宝剑过街串巷,一个屠户很看不惯,便说韩信虽然外表威风,其实是个胆小鬼,并言语刺激,让韩信从他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高大威猛的屠夫,照做了。

以上三个故事,反映了韩信年轻时落魄的生活,揭开了出场的序幕。太史公是极为严谨的人,三个故事绝非闲来之笔。在韩信发迹后,对三个故事中的人物一一进行了回应。

对于亭长,韩信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对于漂母,韩信亲自召见,还赏赐千金;对于屠夫,韩信以德报怨,封他为中尉。

很多人从这三则故事中,看到了韩信身上的优秀品质。一是韩信自尊心很强,从怒绝亭长可以看出这一点。二是韩信懂得隐忍,能屈能伸,从胯下之辱可以看出这一点。三是韩信重情重义,从三则故事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韩信的优良品质助其很快发迹,但在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后,却并没有走得更远,相反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还害了自己。

一是韩信的自尊。韩信自尊性很强,强则容易固执,有时候会盲目自信。这在战争年代无可厚非,自信冒进容易成功,而且有时有谋士规劝,至少不会出事。但在大局稳定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刘邦曾经和韩信闲谈,说我能带多兵。韩信说,能带十万,接着他又说自己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了就笑了,“为何还被我辖制”。刘邦的笑或许嘲笑的一面,或许也有掩饰内心活动的一面。无论如何,刘邦已经有所不满。尽管韩信后来又圆场,“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都法掩饰韩信过度自信而政治平庸的一面。

二是韩信的容忍。韩信的忍很有特点,一则能忍,二则忍的时间长。当时,有关他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流传很广,可以肯定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几乎人人皆知,这让吕后颇为忌惮。韩信威望极高,一旦造反就会对大汉江山造成重创。韩信蛰伏不露,引而不发,让吕后深为恐惧。于是,他和萧何密谋一起杀了韩信。

三是韩信的“义”。韩信临死前曾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韩信在主政齐国时,兵强马壮,而刘邦和项羽相互撕逼两败俱伤,韩信是有机会自立门户,三分天下的。况且,刘邦屡屡对韩信猜忌,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当时,项羽的部下武涉游说韩信分析利弊,韩信不为所动。后来,谋士蒯通也说,这是三分天下的机会,不然日后必受其害。韩信不听,说“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之义本是好事,但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却成了致命的缺点。事实上,刘邦对韩信一直不放心,这也造就了韩信最终的覆灭。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性格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让刘邦和吕后看到了潜在威胁。对于大汉帝国,韩信始终都是最为危险的存在。在这个逻辑下,韩信不覆灭是没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