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胤禩为什么会受到康熙和雍正的打压,是因为太优秀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26
导读

胤禩的“贤”就如同一柄双刃剑,为他吸引了相当多的支持者,如裕亲王福全、大阿哥胤禔等人,多次在康熙面前赞美胤禩。 胤禩是被“起跑线”耽搁的皇子,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连雍正也认可其才华“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

在清代宫廷中,门第关系影响至深,同为皇子,却分三六九等,八阿哥胤禩就是子以母贱的实例。

一、出生寒微的孝子

康熙后宫妃嫔中,有一位卫氏。她貌美却门第寒微,为内管领包衣奴仆出身。入宫后,她谨慎而奉承,终于在康熙二十年生下皇八子胤禩。八阿哥相貌英俊,康熙很疼爱。由于卫氏地位较低,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康熙为了抬高八阿哥的地位,将她交给惠妃抚养。

至于卫氏本人,也感觉自己对不住胤禩。她病重期间,拒绝服用药物:“我早点死了更好,不然连累我儿子啊”。这些话,说出来都让人感觉心酸。相反,胤禩却没有抱怨母亲的出生,他特别孝顺,卫氏去世后,胤禩还守丧三年,以尽孝心。

胤禩虽出身卑微,但他自幼聪敏好学还精于算计,期待着将来克成大统。于是,他加倍努力,长大后品学兼优,18岁时就晋封贝勒。康熙离京时,多次指定胤禩留守,处理政务,他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赢得“八贤王”的美誉。

二、才能出众,威望甚高

胤禩的“贤”就如同一柄双刃剑,为他吸引了相当多的支持者,如裕亲王福全、大阿哥胤禔等人,多次在康熙面前赞美胤禩。胤礽被废后,胤禩署理内务府总管事,积极行动,妄图夺取太子之位,这时的“贤”也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八阿哥到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又出一皇太子矣——《清圣祖实录》”

在康熙看来,只要是笼络人心,名声大的皇子,都不怀好意。可胤禩的才能过于突出,在众阿哥以及大臣中有很高的声望,在公开推举新太子中脱颖而出。康熙知道结果后,无法接受:“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你们应尽心详议。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轻贱。你们再慎重考虑。”

公议前,康熙已经公开承诺,除了大阿哥,“众议谁属,朕亦从之”。他反对胤禩的理由,明显是强词夺理。

康熙的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从没想过将大位传给一个包衣奴仆所生的孩子,多次挖苦胤禩出身寒微。胤禩再怎么努力,似乎也弥补不了出生决定的天花板。

三、二废太子后,胤禩依旧是皇位热门人选,然而“献鹰事件”让他栽了跟头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到塞外巡游。年长的皇子并未随行,仅有十阿哥以下的五位皇子陪同。

胤禩在为母亲去世二周年祭后,想对父亲尽孝。想到康熙喜欢在外打猎,胤禩给康熙准备的礼物,是打猎时用到的鹰。他派人带着礼物给康熙请安,并说他在汤泉恭候父皇回京。但不知为何,等康熙收到礼物时,鹰已经奄奄一息。

康熙晚年对年龄、身体比较敏感,看到死鹰与自己的衰老又联想到一起,认为这是在嘲讽他大限将近,因此气得生病。康熙对随行皇子们说:

“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康熙还声称与胤禩父子关系恩断义绝,这是对胤禩极为严厉的打压。

“献鹰事件”有很大疑点,一向精明的胤禩不太可能凡如此低级的错误,更没可能存心伤害父皇,做出如此不孝的行为。很有可能是胤禩的政敌存心陷害他。经此一事,胤禩自知夺嫡无望,转而支持十四阿哥。

四、希望落空,等着被擒

胤禩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联合胤禟、胤䄉、胤禵,兄弟四人结成“八爷党”。他们四人坚信,将来上位的人必是其中之一。然而,胤禛却成了突出重围的黑马,八爷党大失所望。

等到雍正继位,胤禩这位曾经的大热门,自然就成了新君最大的眼中钉

雍正先是明升暗降,将仅有贝勒爵位的胤禩,升为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但又不给他相应的权限,还对他进行挖苦、嘲讽。为了测试胤禩以及朝臣的忠诚度,雍正还故意作出“退位让贤”的姿态,将胤禩置于炉火之上。

接着,雍正开始打击胤禩的支持者,胤禟被发配,不明不白地死了;胤䄉被圈禁;胤禵被解除兵权,罚去守皇陵;其他支持八爷的宗室、大臣,也被一并清理。

等到外围势力被清理完后,胤禩也走到了尽头。雍正四年,胤禩被宗人府圈禁,随即改名阿其那,还被按上四十款罪状。

胤禩是被“起跑线”耽搁的皇子,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连雍正也认可其才华“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他被打压,并不是因为才能出众,而是威望过高,让天子不得不防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