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三集,反转七次,这是什么水平?芭姐想说,是让你关掉默认1.5倍速的水平。
权谋剧《鹤唳华亭》的剧情快得像在盘山公路上飙车——不仅快,而且总是猛回头。
开局第一波生死宫斗是围绕太子(罗晋饰)的冠礼大典展开的。太子庶出的大哥齐王(金瀚饰)写了一幅痛斥太子不忠不孝的卷轴,让一个小宫女在大典上把它从城墙上扔进内场,想阻挠太子加冠。
结果这段密谋被太子的亲信张尚服(女官名)从门缝偷看到了。
在她准备告诉太子时,齐王来了,张尚服吓得手一抖,打碎了太子的发簪。报信失败,大典开始了。齐王:计划通。
在齐王等着卷轴被扔进来时,太子突然主动叫停典礼,说齐王即将诬陷自己,请皇帝和百官一起围观“扔卷轴”!
原来年轻时张尚服曾打碎过先皇后的发簪,当年太子替她解了围。这个动作重演,引起了太子警惕。他见缝插针地悄悄召见了张尚服,打算将计就计,当场戳穿齐王。【反转一】
但张尚服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坠下城楼!身上还带着“认罪”的白绫,说是太子让自己诬陷齐王。太子猝不及防,一时间惊惧无言。典礼彻底中断了。
原来宫女不是来扔卷轴的,是故意吸引张尚服前来,杀害她再用白绫伪造她畏罪自杀的假象。【反转二】
太子找不到他口中的宫女和卷轴——人证物证都没有,他难脱诬陷手足的罪责。皇帝震怒,命他早朝和百官谢罪。
太子说他仍有证据:因为他早让张尚服跟踪宫女,暗中替换掉了卷轴,把真的藏了起来。
而这时,本以为身亡的张尚服竟然苏醒过来了!【反转三】
太子连忙问张尚服,是谁推的她?卷轴藏哪了?结果张尚服说是自己跳下去的,自己对不住先皇后,然后咬舌自尽。
原来齐王选中的那个宫女,是张尚服的私生女(宫女并不知情)!张尚服为了女儿性命,别无他法。【反转四】
太子听懂了张尚服关于“先皇后”的暗示,立刻去先皇后的王宫里的暗格把卷轴拿到手。打算明天在早朝上公之于众。【反转五】
皇帝对齐王偏心眼儿,不想事情闹大,匆匆驾临把卷轴收走了。结果打开一看,是空白的!
原来,齐王早就知道张尚服在偷看,他用笔蘸着清水写的卷轴,张尚服看个大概,以为有了白纸黑字的证据。
而齐王又趁着夜色,命亲信找人结果了宫女的性命,这下,证据全毁。【反转六】
第二天早朝,太子在百官面前谢罪。结果面对太子的退让,齐王一方咄咄逼人、穷追猛打,势要让他经此一事再也翻不了身。
太子见状,彻底寒心,再不顾天家颜面,使出了大招:他传唤了已“死”的宫女,宫女呈上来一份齐王亲笔的卷轴!
原来,太子早就知道藏在皇后宫里的卷轴是空白的,装作不知交给皇帝,是为了让所有人以为事情了结,放松警惕;
而灭口宫女的侍卫,其实是太子的暗线,昨夜并未痛下杀手。
齐王吓得当场瘫软,脱口而出:我给她的卷轴真的是空白的!一切阴谋和疑窦都随着这句话而尘埃落定了。太子用假卷轴诈出了真话,计划通!【反转七】
这时候,观众的“爽感”才真正降临,而且一下就是通透心扉的水平。其实,爽剧套路万变不离其宗:前期主角被诬陷、受委屈、忍屈辱,后期打脸反派、求锤得锤、反转复仇,这种情感和权力的强烈逆转,让人觉得“爽”。
而《鹤唳华亭》“尤其爽”的原因一个是它把这个套路压缩到了三集,可谓是三集浓缩三十集精华:反派现世报、观众不用等。
同时,剧情安排了七次反转,这意味齐王四次构陷,太子四次拆解——反派输不在愚蠢,主角赢得并不容易,观众没有被当成傻子。正因为反派的罗网是有效的,主角的处境是真正危险的,观众的忧心是真实的,最后复仇成功的爽感才是巨大强烈的。
套路就像骨骼,大家都用,但短时间里安排稠密的、跌宕的剧情作为血肉,又让它们符合逻辑和人性,这就是编剧的功力。
《鹤唳华亭》是一部聪明的爽剧;但又不完全是。芭姐去掉倍速,不只是为了跟剧情,而是因为这部剧里,还有太多元素和细节值得入眼入心地仔细品、慢慢琢磨。
一个是戏骨云集,全员都是老熟脸儿。
演张尚服的是演过《少年天子》《亲爱的》的金马奖得主郝蕾
皇帝是在历史剧天花板《大明王朝1566》里演海瑞的黄志忠
齐王派首目、当朝中书令是张志坚演的,他在《大明王朝1566》里演小阁老;还是《人民的名义》里的高育良书记
演太子太傅卢尚书的王劲松,他演过《大明王朝1566》里的太监杨金水、《琅琊榜》里的言侯
这群老戏骨台词铿锵顿挫,表情细微多变,情绪拿捏精准而有层次,如果倍速去看相当于囫囵吞枣,太浪费了。另外,时隔这么多年看着这些老戏骨再次置身明制官场,芭姐也是很感慨
其实《鹤唳华亭》的朝代不详,不过服饰艺术、典章礼仪都参考了宋明规制。这也是芭姐不舍倍速的另一个原因:这个剧的历史文化细节太写实了。
这些年看了太多清宫剧,看到穿着乌青大氅、戴着零装饰黑头巾的皇帝,一时间意外皇帝竟然这么低调?其实,这叫常服(相当于私服),头巾叫东坡巾,宋徽宗同款
右:《重屏会棋图》
还有皇帝和满朝大员们的公服(相当于制服)
右:宋哲宗皇帝公服
紫色是三品以上,绯色三品以下
下:《中兴瑞应图》十二卷之一局部
而加冠大典上,大家穿的是朝服(相当于礼服),中书令戴的叫“貂蝉冠”,是明朝的款
还有考生们的帽子
右:《中兴瑞应图》之一局部
这种形态很有艺术感的帽子,也是确有其物的
右:《伎乐图》
除了穿衣打扮,文化艺术值得考据的也很多。太子写的一手好书法,一看是徽宗的瘦金体
听人物讲话,还能学到很多新词儿,比如负荆请罪的同义词:草藁(音稿)请罪
心怀不轨的贵替:心怀奸宄(音鬼)
小抄的贵替:怀挟
皇上万福金安的替代:圣躬安和否
太子和太傅聊天的时候,顺便施展了一套宋代流行的“点茶”技法
不同于明清流行的泡茶,是像冲咖啡粉一样“沏茶”——没错,这就是姐们现在爱喝的“抹茶”(不是日本发明的鸭)
还有我们的骄傲:活字印刷
卡夫卡讲,越是虚构的故事,细节处越要真实。《鹤唳华亭》是架空剧,但在文化、典制、礼节上全走写实主义的路子,这让它有了细节,进而有了华夏千年沉淀下来的审美和质感,最终呈现出一种可贵的正剧、历史剧的精神风貌。
而爽剧再好看,看一遍也就够了;但服化道精良,能传播华夏之美、历史之深厚的良心剧,值得反复看,而且让人越看越惊喜,越看越享受。
《鹤唳华亭》正是另辟蹊径,把爽剧和正剧结合在一起,用“爽”来吊着人的胃口,用“正”摆脱网剧“快餐感、肤浅感”,是一种不错的思路和尝试。可能《大明王朝1566》可遇不可求,但《鹤唳华亭》也说明现在的导演编剧仍有野心、正在创新
希望未来每一个待改编的IP都能和《鹤唳华亭》一样,被有思考的导演和有追求的演员真诚以待。它们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