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经脉和络脉_真的有颜色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36
导读

比如 阳明经运行路线所从属的皮肤分部中有 浮络,也就是显现在皮肤的 小血脉,如果这些络脉颜色多发青是痛证,多发黑是痹证,多发黄红是热证,多发白是寒证,五种颜色都出现,就是寒热错杂。 经络就是人体气…

.

来源丨喜马拉雅FM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

97.【经络穴位】

《素问》关于经络和穴位的六篇专论——

《皮部论》《经络论》《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此六篇讲经络和穴位问题,回答为什么能这么针刺,是讲针刺所依据的原理。

第一篇是《皮部论》

主要介绍了 十二经脉在 皮肤上的分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

《黄帝内经》以十二经脉为纲,对全身 皮肤进行了 分部,所以称为皮部。通过诊察 皮部络脉的状况,能够了解疾病的性质和所在。

黄帝说:“余闻皮有分部”——我听说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

岐伯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想要知道皮肤的分部,应以经脉的循行部位为纲领。

筋、脉、肉、皮、骨五体通过 经脉沟通上下内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 皮肤是五体中比较容易观察到的。观察 皮肤络脉颜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证候。

比如 阳明经运行路线所从属的皮肤分部中有 浮络,也就是显现在皮肤的 小血脉,如果这些络脉颜色多发青是痛证,多发黑是痹证,多发黄红是热证,多发白是寒证,五种颜色都出现,就是寒热错杂。其他五经都可以从皮肤的浮脉诊断疾病。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那么邪气由表入里的次序与途径是什么呢? 邪气侵犯人体的一般途径是由皮肤传入络脉、再传到经脉,经脉传到脏腑,有的侵犯肠胃或骨髓。

这一篇对六经的络脉分别取了非常有意思的名称。但这些名称却难以理解,历代医家解释不一。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所写的硕士论文就是日本丹波父子对《黄帝内经》的研究,我发现丹波父子对这六个名称做了很好的解释。

哪六个名称呢?

阳明经的络脉叫害蜚。“害蜚”,丹波元简解释“害”就是“阖”,“蜚”就是“扉”, 害蜚就是关上门户。《阴阳离合论》说:“阳明为阖”。

少阳脉的络脉叫枢持,就是 枢纽,《阴阳离合论》说:“少阳为枢”。

太阳脉的络脉叫关枢,这里的“关”有 守护外面的意思,《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

少阴经的络脉叫枢儒,“儒”《太素》写作“檽”, 梁上的柱子,《阴阳离合论》说:“少阴为枢”。

厥阴经的络脉叫害肩,“害”通“阖” ,“肩”,木柱子。《阴阳离合论》说:“厥阴为阖”。

太阴经的络脉叫关蛰,“关”跟“太阳为关枢”的“关”是一个意思,守护外面的意思,“ 蛰”指阴气潜藏,《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为开”。太阴在外面守护着潜藏的阴气。所以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千万不能望文生义,要从古音和词义上去理解。

第二篇是《经络论》

主要讲述经脉和络脉的颜色。

经络就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脉是纵行的主干通道,络脉是由经脉分出的网络状的分支小道。

这一篇说“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就是说经脉有恒常不变的颜色,络脉没有恒常不变的颜色,是变化的。

经脉恒常的颜色→是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这是按照五行原理说的。

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从阴经分出来的叫阴络,从阳经分出来的叫阳络,阴络的颜色和相应的经脉的颜色是一致的,但阳络的颜色却是随着外界四季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无常的。

如果阴寒偏盛,气血就凝滞不前,运行迟缓,浅表络脉的颜色就会呈现青黑色;

如果阳热偏盛,气血则充盛润泽,浅表络脉的颜色就会发黄发红。

经脉和络脉真的有颜色吗?

我要告诉大家:古人看到的这个颜色和我们现在用肉眼看见的颜色不完全是一回事的。 古人是内观、内视。

什么是经络?

李时珍说过一句十分精彩的话:

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就是说,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通道——气血的通道,而这个通道在哪里呢?在人体内,是一种 内景, 体内美妙的景象。你在外面是看不见的。

要怎样才能看见呢?

要“反观”,“反观”就是往里看,只有往里看才能看到。

实际上只要你能 入静,修炼入静的功夫,在有了一定的功夫后,就能往里看了。其实 返观内视是人体的一种 潜能,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只不过后来退化了。

入静

体内美妙的景象

这种功夫需要修炼的,人人都可以 修炼出来。

内视看到的五种颜色当然不可能那么清晰明了,而是 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就像老子所描述的那样: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接下来的四篇《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都是讲腧穴、穴位。

“气穴”就是穴位,就是经络之气出入输注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小,是一个点。

人体的气穴——穴位有多少呢?

有三百六十五个,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体现了 天人相应的思想。

这三百六十五穴分布在全身,怎么分类呢?

有 脏俞五十穴—— 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五五二十五,左右各一,共五十穴;

腑俞七十二穴—— 六腑各有井荥输经合原六穴,六六三十六,左右各一,共七十二穴,

其他还有 热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头上二十五穴, 脊柱两傍五脏俞穴各五共十穴,等等。

“气府”也是指穴位,是经络之气到达的地方。

“府”是一种大的住宅,脉气交会之处,“容量”应该是大于“穴”的,

为什么叫气府?因为是“脉气所发”之穴。

气府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在 阳脉也就是六腑的经脉与任、督、冲脉上。

气府——也就是手三阳、足三阳加上任督冲三脉的穴位也是三百六十五个,与周天之数相应。

不过按照《气穴论》与《气府论》所说的数字相加并不等于365,而是超过这个数字。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365穴这个数字是不会错的,可能是版本流传过程中脱简错简给搞错了,也可能是后人不断添加的。

《骨空论》,“骨空”就是骨孔,就是指骨节交会或骨骼孔隙中的穴位。此篇主要讲了风病、水病、寒热病、任督冲脉之循行病证的针刺与艾灸应当选取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位于骨空之中。

比如感受大风而颈项疼痛,要刺 风府穴。

受风邪而恶风,要刺眉头攒竹穴。

治疗落枕,取肩上横骨之间的 肩井穴。

腰痛而不可转动,疼痛痉挛下引睾丸,刺八髎穴。八髎穴就在腰臀部骨间空隙中。

《水热穴论》讲治疗 水肿病和热病的穴位,

治疗水肿病要取 水俞五十七穴,这些穴位都是阴气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都与肾有关,都是肾的穴位,因为肾主水。

治疗热病有五十九穴,这些穴位大多在头上和后背。两者比较可以发现,治疗水肿病的穴位全部在下半身,治疗热病的穴位在上半身居多,尤其集中于头项部,这很好地体现了阴证取阴,阳证取阳的思想。

张其成讲《易经》播放量超过2279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