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先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90
导读

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品学兼优,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羡慕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别人家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

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品学兼优,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羡慕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别人家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今年的高考成绩放榜后,一批成绩优秀的学霸一度霸屏朋友圈,刷爆了各大论坛。

  • 《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国民才女武亦姝高考成绩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被清华大学理科试验班新雅书院录取。
  •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以语文14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综290分,裸分730分获得了总分第一。还创下了广西自恢复高考以来,理科总分最高分的历史记录。

更令大家关心的是对这些孩子的教养问题,学霸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的?

人生何止一场高考,好的父母其实一直在高考。

其实每年高考放榜之后,对于高考状元家庭出生的研究便会层出不穷。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就曾直言不讳的说到:

"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

一个高考状元的成功,不仅仅归结于孩子的努力、老师的付出,其实更多的是父母日复一日在学习习惯、性格上的深远影响!

换个角度,一个孩子,调皮捣蛋、打架生事甚至是走上歧路,别人不会说老师没教好,只会说“这个孩子没家教,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们都以为,名校录取是在挑孩子,其实是在挑父母!因为父母前半生的样子里,往往藏着孩子后半生的结局!

研究表明:孩子在18岁之前,家庭教育的影响比例超过60%,而学校的教育只占30%,剩下的那不到10%,来自社会教育。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家庭对他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最开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育,说到底还是拼爹妈的!

一、有人起点就是出国,而有人要颗糖都被拳打脚踢

曾经有人问,父母是否决定孩子的未来?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一群都是老母亲的聚会上,自然少不了育儿话题。有一位朋友说话老让人大跌眼镜。

问:你是怎么把孩子培养成重点大学的高材生的?

朋友答:我从来不管她的。

看到我们疑惑的眼神,她接着说:孩子都是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她高考后想考雅思托福,以后想出国。我说好,然后她就自己去报名,自己准备复习找辅导老师,我给钱就好。包括她要学粤语,也是这样。我从来不插手,也没有要求过她要怎样怎样。

我们一群人的目光里,既羡慕又遗憾,自律有主见的孩子果然都是别人家的。一个16岁的小姑娘就开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怎么做才能达成了。

殊不知,朋友是某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当总经理的娘也是别人家的。

之前,网上疯传一段视频:28秒内,奶奶对着躺在地上的孙女连环暴击23下。

打、掐、踢、踹,无所不为。

而事件起因是:小女孩想买三颗戒指糖,奶奶只同意买两颗。

更让人气愤的是,孩子他妈就站在门口看着,孩子却只能往店员怀里躲。

有网友评论:当妈的都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那还指望谁来保护。谁敢这么打我女儿,我能跟他拼命,这种婆婆难道还要留着过清明节?

其实哪个妈不心疼孩子呀!最怕就是她,认命了,对婆婆无力反抗,慢慢屈服于生活琐事,不再拼命。

有人十六七岁的妙龄,就开始为自己规划未来,有人要三颗糖,却被奶奶拳脚相加。

而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父母。

二、你以为名校在筛选孩子,其实是在筛选父母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谎言?”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你的赚钱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都决定了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

印度有个影片叫《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小夫妇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历经曲折的故事。

这部片子非常适合家长观看,虽然拍的是印度的父母,但很多方面和我们如出一辙!

他们本住在月光集市,经营着一家小店铺。

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摆脱他们生长环境下的阶级划分(印度有严重的阶级意识,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进入更好的学校,这对夫妻没有少下功夫。

女儿上学,妈妈很忧心,她按照杂志上的学校排行榜,拉着丈夫为女儿一一实地考察,最后还搬了家。

搬到高档小区后,为了让高阶层的小朋友和自家小孩做朋友,夫妻两人还办了个“party”(晚会)。

可舞会结束后,女儿还是被上层的小盆友们排斥了,上层的小朋友表示:只跟会说英文的小孩交朋友。

虽然两人进入上等社交圈的计划落空,但两夫妇并没有轻易服输!

学校报名季开始后,天还没亮爸爸就去校门口排队领表,为女儿填写申请。

夫妻二人甚至跟着女儿去培训机构,一起接受针对精英院校面试的培训。

俩人怀揣美好,期待女儿进入全国最好的幼儿园!

但一次次的申请、一场场面试的落空,也让女儿的名校之路,变得越来越模糊......

像这类不好进去的名校,表面上是在筛选学生,实际上是在筛选父母。

在升学考试的竞技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智商、情商,还有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的较量。

你的财富,决定了孩子是上教育资源优质的公立幼儿园,还是各方面条件都不如的私立幼儿园;

你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是划在小城镇,还是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

你的高度,决定了你孩子必须一条道跑到黑,还是有机会选择跟你说“妈,我想打打篮球”。

这,就是起跑线。

父母的眼界有多远,孩子的道路就能走多远。

父母的魄力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

三、读书不是出路,终身学习才是

曾经我很迷惑:为什么身边的朋友生完孩子之后就不工作了?而他们的回复总是:等你生完孩子你就知道了。

是呀,就连董卿在初为人母时,也非常的无奈和沮丧:“我的时间全部被孩子占据,人也变得琐碎平庸。”

后来,好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她: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让董卿醍醐灌顶,她说:

"我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于你有爱也有尊敬,他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

我不想放弃我继续成长的可能,我不想因为他我就变得止步不前了。”

有些人,总喜欢为自己的偷懒找理由:道理我都懂,可是现在晚了啊!我已经投身去了卖油条煎饼,再努力也成不了博士啊!

就像邻居,三天两头打骂孩子,怪他成绩不行还好吃懒做。

孩子他妈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做不到,凭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

凭什么?

凭他是你家的孩子呗。

别人的孩子写作业有娘陪,还顺便考了教师资格证;而你家的孩子没人管,娘还整天打麻将。

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不作为的家长。

优秀的家长,多是终身学习者,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常出入高素质社交圈,以身作则,带头完成希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

有句话说得好,你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孩子在娘胎里,就可能已经离起跑线很远了,因为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其实人生何止一场考试,好的父母其实一直在考试,“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最最美好的一种状态。

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终身的追求。

最后,给大家分享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书中提出了13种养育方法,和大家一起共勉:

01. 深思熟虑。

02. 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03. 专注长远目标。

04. 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05.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06. 尊重、尊重、尊重。

07. 真实可信。

08. 少说,多问。

09. 记住孩子的年龄。

10. 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11. 不说没必要的“不”。

12. 不要那么死板。

13. 不要匆匆忙忙。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