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爽约家长会,男孩欲轻生_父母有多不守信,孩子就有多可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69
导读

我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一看到我,女儿就问:“妈妈,你给我买的冰糖葫芦呢?”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许诺,倘若你不去实现,孩子对你的信任,无形中又会少了一分。 一旦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孩子就会日益不把父…

你体会过被父母爽约后的感受吗?

一、食言的是父母,受苦的是孩子!

近日,微博上的一则话题,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关注↓↓↓

10月23日,安徽阜阳。

一男孩持水果刀坐在27楼高空边缘,意欲轻生。

男孩低着头,持着刀失落地坐在楼层边缘,任凭大家如何劝说,都不为所动。

据了解,男孩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外,因父母答应去家长会,后又爽约未能到场,男孩失望至极,想不开于是作出轻生举动。

消防员赶到后,对男孩进行了耐心劝导,并让其母亲写下保证书,保证下次家长会一定到场,男孩这才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多么惊险!

孩子的愿望非小事,父母的承诺之于孩子,更是重于泰山,父母轻易食言,不仅让孩子失望,更有可能令孩子在同学和老师面前陷入难堪。

事情曝光后,很多网友表示:心疼这个孩子!

而对于男孩的经历,很多网友更是感同身受,纷纷表示:“从小学到初中,班主任老师从来没见过家长。”↓↓↓

我们很多父母,为了能快速应付孩子的要求,经常喜欢用的一招就是:随口许诺后,又轻易食言。

这一招,用来对付孩子,简直是屡试不爽。于是,当下一次孩子提起后,家长只能用一个更大的谎言去掩饰之前的...

如此累积,不知道孩子对父母的期望与信任,还值得多久挥霍。

一旦孩子们累积的失望到达极限,一旦爆发,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因自己那随口的许诺,而成为戳痛孩子一生的尖刀。

答应给孩子的,请一定办到!

二、言而无信的父母,刷爆了孩子的信用卡。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答,叫做:“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我不想兑现给他游戏充值的许诺怎么办?”。

题主是这么介绍的↓↓↓

面对题主这样的两难局面,很多人都表示:

“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办到!”

“正人先正己,育儿先育己,爸妈不守信用,长大后孩子也会成为一样的人!”

即使网友们非常明事理,但对孩子食言这种事,却是非常常见的了↓↓↓

在综艺节目《幸福来敲门》中,一个孩子就讲述了自己对于父母的不守信用,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再来看一个网友的分享:

我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一看到我,女儿就问:“妈妈,你给我买的冰糖葫芦呢?”

我一愣!根本没有给她买冰糖葫芦!

这时,我才突然想起,早上送她入园时,她有点闹情绪,不肯撒开我的手让我离园。

为了哄她,我便许诺:“下午妈妈早点来接你,带着你爱吃的草莓冰糖葫芦,好吗?”她这才允许我走。

见我愣神,又看我两手空空,女儿猜出我没有买。她不高兴地喊:“你为什么没给我买糖葫芦啊?”

我赶紧道歉:“对不起啊!我来不及,忘了。”

“你答应我的!妈妈就会说话不算数!”她气鼓鼓地说。

“这样,你先在幼儿园玩会滑梯,回家的路上咱们一起去买行吗?”

“这次必须买啊!”小丫头好像被我骗怕了似的,重申着。我连声保证一定买。

无独有偶,就当女儿玩滑梯的间隙,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跟别人争一辆车。

小女孩妈妈想劝小女孩别争:“走吧,咱们回家了,我给你买冰激凌吃去。”

小女孩不干,反而怼的妈妈哑口无言:“你总是这样说!后来又不买了!我知道,你就是想骗我走!我不!”

原来,有太多的家长,在无法应付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于随口向孩子许诺,以化解暂时的危机。

但是,“言必行、行必果”,在孩子面前,家长怎能不身体力行呢?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许诺,倘若你不去实现,孩子对你的信任,无形中又会少了一分。

曾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排在第一位,占43.6%。

而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中,“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出现的频率为:

四年级占比42.2%,排名第一;

八年级占比63.7%,排名第一!

经常说话不算话的父母,孩子还会继续相信你吗?

社会学家林·扎克曾说过:“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父母是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扇窗户,父母的承诺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有时候,来自父母的承诺,就是孩子进步的动力,是非常具有驱动力的存在,也是孩子信任父母的所在。

一旦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孩子就会日益不把父亲的话当回事,不再信任父母,家长也自然对孩子难于管教了。

三、父母不守信,孩子更会无诚信!

“你快点做作业啊,做完就可以看电视了。”

“妈妈,我做完了,可以去看电视了吗?”

“动画片还要一会儿才放呢,你再去做一点口算题,快去。”

“爸爸,我这次考了一百分,我们明天去动物园吧”

“明天?明天爸爸没空,下次啊。”

“可是爸爸,我们明明说好了的,而且你上次也是这么说的。”

“明天爸爸真的有事,下次啊,下次一定带你去!”

。。。。。。

父母这样言而无信,对孩子来说,除了不再信任父母,也会变得缺乏耐心,言而无信。

上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他告诉孩子们,不要吃掉眼前的棉花糖,等待15分钟后再吃,就能得到两个棉花糖。

这个原版实验,是为了验证孩子们的自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表现。

后来,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Celeste Kidd,重做了一个新版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

有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她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

几分钟后,A组的那个成人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成人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的,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贴纸,而B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

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Kidd开始引入了“棉花糖”实验。

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这个实验,验证了父母的言而无信,对孩子自控力的削弱,究竟有多么严重。

受到欺骗后的孩子,放弃了忍受诱惑的努力,也没有耐性去控制自我,自然也不会愿意等待15分钟后,再去吃那颗棉花糖。

“言而无信”带给孩子们的失落,远不止如此。

孩子们知道, 成人对于自己的承诺是不实际的,于是他们没有理由去回应大人,于是也变成了不守信的人。

四、父母有多守信,孩子就有多骄傲!

今年年初,一位来自贵州贵阳市的小男孩喜提自行车的消息,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

事情发生在今年1月11日,贵阳清镇市一名二年级的小男孩,因成绩优异拿到奖状后,在回家的路上走出了网络上流行的“六亲不认步伐”来,让街坊邻居捧腹不已。

原来,他期中考试时,只考了77分。妈妈为了激励他努力学习,便许诺道:“只要你期末考试考得90分以上,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

果然,在期末考试上,男孩成功“达标”。

于是,领完奖状回家的他,就这样走过来了↓↓↓

小男孩左手拿证书右手拿奖状,两只胳膊伸展开来,两只腿叉开比肩还宽,左摇右晃得从远方走了过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张奖状,对于小男孩来说,承载着他一个小小的愿望,同时,也是未来无数个更大愿望实现的起点。

果然,许下诺言的妈妈,很快便兑现了承诺,给小男孩买了辆心仪的自行车。

小男孩骑着自行车飞奔在路上,别提有多开心了。

而家长的做法,也引来了无数网友的满堂喝彩↓↓↓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不就是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吗?太简单了,孩子想买就给他买了,何必以成绩作为条件呢?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的家长,总是会因工作太忙、明天再说等五花八门的理由,轻易断送掉孩子哪怕微小而合理的请求。

所以,家长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用心去做到。

大家都很熟悉“曾子杀彘”的典故: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它说的是父母的守信对孩子的示范与教导作用。

父母不以身作则,怎么有资格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诚信的人呢?!

各位父母,不要再把对孩子的承诺,当成是“善意的谎言”了。

“言必行,行必果”,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力量,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导!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