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许子东
来源 | 博雅小学堂APP
今天,我们来读巴金的长篇小说《家》,这可能是20世纪销量最高的一本中国小说。
《家》从1931年起在《时报》连载,讲述的是几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都喜欢看这些爱情悲剧,他们又从中看出了什么?
音频来自博雅小学堂APP《20世纪中国小说》
01
20世纪中国销量最大的小说
说是阅读,我想大家都是重读了,这个长篇在19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应该是所有20世纪中国小说当中印数、销量最大的一部。
现有版本加起来,按《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36期的说法,《家》是超过《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印数最多的小说,这个结论其实我也不敢证实,有点保留。
但不可否认《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最多的小说,大概是没有错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几十年来那么多中国读者,他们喜欢看《家》?他们在里边读到了什么?
巴金(1904-2005)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从理论的角度,王德威说:
“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
文学史上,我们说“鲁、郭、茅、巴、老、曹”,巴金稳居鲁迅、郭沫若、茅盾三个所谓党史人物之后。
1989年我参与过《辞海》现代作家的修订,当时就说鲁、郭、茅三个人属于党史人物,不归我们文学界的人修订。
但不管怎么样,鲁、郭、茅之后,巴金就排在最前面,所以他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有巨大影响。
当然了,他的影响与他作品的艺术评价不是没有落差,文学圈中很少有人真的认为巴金小说的艺术价值高于老舍、沈从文或者张爱玲。
所以王德威婉转指出,文学史家每每诟病巴金小说感伤乃至滥情的倾向,及其简化的人道主义呼声……
的确在同辈作者中,巴金不如茅盾冷静细腻,不如老舍事故幽默,不如张天翼辛辣刁钻,更不如沈从文宁静超越。甚至巴金感伤煽情的风格,被钱钟书等人嘲笑。
所以王德威把巴金小说概括为激情通俗小说,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宗,影响了不止一代年轻人。
巴金
所以简而言之,读者多是因为通俗,激情澎湃,又流于感伤。
这也是我以前读巴金的印象,但这一次为了《20世纪中国小说》,我花了好几天的功夫重读了一遍《家》,发现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最多中国人阅读的小说,除了通俗、激情,还有别的原因。
因为小说切中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家的关系,这个社会怎么样以家的伦理而结构,又以家的结构而运作,在我看来,这才是这部作品最多人阅读的一个原因。
《家》,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02
大家庭的恋爱悲剧
小说的内容,我必须假定各位已经都知道,否则我得花很多时间介绍故事,那就有点来不及了。
总而言之,是个大家庭当中的三兄弟的四个恋爱故事,这个大家庭跟巴金自己的家庭也很像。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是浙江嘉兴。
1923年巴金与家人合影,右一为巴金
巴金自己的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是他的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祖父叫李镛,做过官,又买了很多地,修了很大的公馆,所以又是官又是商,还写诗,收集字画,和戏班子来往,生活中是一妻两妾,五儿三女。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广元县知县,后来辞官回家。
在小说里边,我们看到他相对淡化了大家庭的官的成分,好像只是乡绅地主。不过我们看到打仗的时候,他们家庭还是有一些关系,可以使得军阀不来骚扰。
《家》的公馆里边,还有很大的花园、湖泊、树林,核心人物就是觉新、觉民、觉慧,还有梅、瑞珏、琴、鸣凤,四个女子,基本上就贯彻了文艺的永恒主题——爱与死。
我们必须仔细来观察、分析这四个爱情悲剧的成因、细节、出路和结局,才可以分析为什么这是一部最多中国人看的小说。
《家》剧照
觉新为什么不能跟他的表妹梅结婚?是因为两个母亲不合,表面原因说的是钱姨妈找人把两个人的八字排了,说命相克,这个女的会早死。
可实际的原因,根据琴在小说第七回里叙述——这件事情觉新本人都不知道——是钱姨妈跟觉新的继母在牌桌上有了意见,打牌不开心,在牌桌上觉得受了委屈,你还要来讲亲事,我就拒婚。
所以那个小说里描写梅后来病死的时候,她母亲非常伤心、后悔,觉得害了她。小说把梅表姐——叫她梅表姐,是因为觉惠的角度——把梅表姐的第二次婚姻写得很不幸,说她出嫁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婆家又对她不好。
之后她就孤苦伶仃,跟着妈妈到高家暂住。虽然觉新的太太瑞珏出了名的贤惠,对老公的旧情人像姐妹一样(很少人能做到这样),但梅还是忧郁致死。
话剧《家》剧照
说明一下这个小说的原型,巴金大哥的表妹,其实后来结婚以后变成了个白白胖胖的太太,养了三个儿子,但为了反封建的主题,小说里的梅就凄凄惨惨切切了。
如果说觉新跟梅不能在一起,是因为母命难违。母命难违是非常大的事情,你看鲁迅都没有办法。这个母命难违,又有一些偶然因素,什么打牌不高兴等等。
那么觉慧跟鸣凤的关系,就很明显隔了一个阶级的鸿沟,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法跨越的。
你仔细读小说,觉慧作为小说当中接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他整天读《新青年》,他对鸣凤是有好感,但从来都是少爷喜欢丫头,喜欢的是这个人、这个脸、她的姿态,但是同时他都在幻想,鸣凤她如果是小姐就好了。
《家》剧照 鸣凤
所以他们曾经在花园里嬉戏的时候说过一句,“我要接你做三少奶”,这不是正式的许诺了,作家当时马上补充,他的话的确是出于真心,不过这时候他并不曾把他的处境仔细地思索一番。
可是这个话,对一个丫头、一个少女的影响却是难以估计的。鸣凤理智上,应该也知道,你们少爷、老爷的都是反复无常的,我没有那样的命,但是感情深处或者无意识里被种下了一个致命的希望。
所以后来当周氏告诉鸣凤,说要将她送给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小的时候,鸣凤哭着求情,不肯去。周氏一时也有些同情,但她也说实话,这是老太爷答应的,他说怎么办就要怎么办,我做媳妇的,怎敢违抗?
你看,关键的不是这个事情的对错,而是谁说的话,说话人的位置比说的话要重要,鸣凤走投无路,只能去找觉慧。
这个觉慧有意思,那个晚上忙着写稿,看着这个他喜欢的丫环来找他,他也不问什么事情,kiss了一下就让鸣凤走了。
鸣凤不怨他,反而更爱他,她想到了以前大小姐跟她说的话,她说死就是薄命女子保持清白的唯一出路。
话剧《家》剧照
这一段细节设计得十分煽情,因为当晚稍后,觉慧已经知道了鸣凤要被嫁,他去了仆人住的地方找过,没找到。
就在这时,鸣凤已经走向湖边,小说里这样写,临死她想,“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
生存啊、孤寂呀,这个话有点存在主义了,丫头这个对白有点太书面化,但总体气氛还是写得很好。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比较煽情、悲情的一个瞬间,穷富的鸿沟、男女的矛盾、新旧的冲突都聚集在这一个瞬间里。
这个晚上觉慧没睡好,次日马上赶去上课,还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文本跟现实的对应关系,我们知道《复活》的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年轻的时候敲开了一个仆女的门,睡了一晚就走掉了,多年以后在法庭上认出了女主角,已经陷入红尘,而且犯罪,主人公这时才想到忏悔。
相反,觉慧第二天早晨,他决定放弃鸣凤了,说“有两样东西在背后支持他的这个决定: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什么叫放弃?就是说觉慧已经接受鸣凤要嫁给冯乐山的事实了,他不知道鸣凤昨天晚上已经自尽了。听到她自尽的消息,觉民(他也是一个正面人物)在那时候不无称赞地说,“看不出鸣凤倒是一个烈性的女子”。
《家》剧照 觉慧 鸣凤
记得鲁迅在《我之节烈观》里边的观点,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啊,他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热情,也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黄子平在给巴金的小说写序的时候也指出过,觉慧、觉民跟高老太爷在道德观上有其相通的地方,违反传统道德的,是克安、克定那一辈人。
在这种情况下,觉慧怎么放过自己呢?他在湖边愤怒,“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家》剧照
这扩展得太快了,自己的罪责就没了,任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成反比的。
在觉民的劝告下,觉慧在湖边有一段独白,这个是典型的巴金文风。
“觉慧不作声了。他脸上的表情变化得很快,这表现出来他的内心的斗争是怎样地激烈。”(其实这句“脸上表情变化很快”就够了,不用再说“内心斗争是怎样激烈”了,后半句可删,这是巴金小说里边的普遍现象。)
“他皱紧眉头,然后微微地张开口加重语气地自语道:‘我是青年。’他又愤愤地说:‘我是青年!’过后他又怀疑似地慢声说:‘我是青年?’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年,不错,我是青年!’”
巴金的文风,像曹禺的剧本,人物说话之前必定要加上一个表情说明,而不只是由对白本身来显示内容,不像有的作家就是“……道,……说”,没有加说明的。
第一个“我是青年”是句号,是陈述句;第二个是气愤,说自己无用,是感叹号;第三个是怀疑自己的身份,用的是问号;最后是领悟责任,坚定使命,又是感叹号。
这个从气愤到怀疑到领悟,再到坚定的新青年,之后做梦,怎么解脱自己呢?先梦见鸣凤变成了小姐,两个人私奔不成。
03
让人细思极恐的“胜利”
现在要大学生理解一个丫鬟跟个少爷谈恋爱怎么不可能,他们都不能理解,他们觉得只要女生漂亮,我一个老板找到一个小地方的女生也没什么问题呀?
后来我就问他们,在座的同学,你们会不会跟菲佣拍拖?顿时全哑掉了,原来真的没有一个男生会去爱上菲佣,所以由种族联想到阶级的矛盾。
即使现在的青年他没有少爷身份,也再也没有丫鬟,可是男女交往当中还是会有财富、地位、身份,甚至文化的各种差别存在。
所以觉慧式的这种自上往下的恋爱心理,可能今天当代生活中还是会有延续,包括女的也会崇拜某男的某种地位。因此这不仅是现代文学传统,更延续了俄罗斯文学的传统。
插一句,鸣凤的原型,倒没有投湖,她也没有嫁给冯乐山或冯乐山式的人物,她后来嫁给了一个普通的长工,但巴金需要她的死来控诉封建罪恶。
第三段悲剧,瑞珏是觉新父亲用等于是摸彩的方法选来的,把瑞珏写成既美丽又贤惠,处处体贴觉新,甚至善待梅表姐。
这是小说里非常成功的一笔,打破了凡父母决定婚姻必定错误的新八股。
但是最后为了避免刚去世的老太爷所谓的血光之灾,温柔贤惠的瑞珏要搬出城外待产,难产而死的一章,是用了觉新的角度,当然特别痛苦。
没有描写任何医疗细节,目的就是揭露大家庭黑暗,但这一次主要的原因是迷信,加上老太爷的至高无上,即使已经去世。
《家》剧照
除了以上三个悲剧以外,还有一段就是觉民跟琴。虽然不能说是典型悲剧,但其实更加可怕。
因为无论觉新、周氏、三叔克明、四叔克安、克丁等等,所有家里人对觉民的婚事都没有利害关系,没有人有任何动机一定要来拆散觉民跟琴的感情。
唯一的理由,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老太爷许诺了觉民的婚事,给他的一个朋友,他恐怕也不知道觉民跟琴的感情。
但重要的不是觉民跟谁结婚,重要的不是任何一个家人有什么意见,重要的这是老太爷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丝毫不重要的决定,因为是老太爷的决定,所以不能违背。因为如果违背了,那就要挑战家长制。
所以觉民和琴的故事,比另外三段爱与死的悲剧更加重要,更加沉重。最后觉民和琴之所以获得“胜利”——这个胜利,我打引号——是因为老太爷临死前发善心,想见见孙子。
反抗家长制的唯一胜利的可能性,来自于家长的恩赐。什么叫细思极恐?这就是细思极恐。
读100年的小说
看100年的中国
认识近100位作家
走过100年历史
给父母的文学课
从政治幻想 到科学幻想
许子东为你系统解读
“不留空白”的20世纪中国小说
共100集 2000+分钟
原价¥ 198
点击扫码 立即试听↓
点击原文,立即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