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到底该不该无差别根除?行家_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34
导读

科研人员们已经根据各方面的研究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并非都是坏处,除了在清除它的时候会给身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外,幽门螺旋杆菌本身也可能是身体抵抗一些疾病时的保护因素。 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各项研究尚…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话题是这两年来健康科普领域的大热门之一,公认的观点认为胃癌、消化性溃疡等一些胃部疾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密切,但与此同时幽门螺旋杆菌也是一些疾病的预防因素,因此在是否要无差别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上业内尚存分歧。今天就通过整理一些幽门螺旋杆菌的前沿资讯和业内共识,来让大家明确一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幽门螺旋杆菌,什么情况下需要将其根除。

幽门螺旋杆菌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大可能起源于东非,大约在5万至7万年前,幽门螺旋杆菌伴随着现代人类的迁徙从非洲向外传播,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迁徙。

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幽门螺旋杆菌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有数万年的历史。那么我们顺其自然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陪伴我们这么多年的菌群,随意除掉是否会引起身体的其他不良反应?它就真的对身体都是危害吗?

目前已经有科研人员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并有初步的进展:有研究报道口服药(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可能造成胃肠菌群的紊乱,导致其他致病菌的增加,提高了肠道感染的风险。与此同时,关于它在人体内是否也有益处的研究也在热火朝天的开展中。

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哮喘、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

科研人员们已经根据各方面的研究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并非都是坏处,除了在清除它的时候会给身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外,幽门螺旋杆菌本身也可能是身体抵抗一些疾病时的保护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同济医院的王嫱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对幽门螺旋杆菌预防哮喘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献,提出幽门螺旋杆菌在预防儿童哮喘病上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

人类哮喘发作的过程有Th-1和Th-2两种细胞参与,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Th-1会抑制哮喘发作,而Th-2反之。在人类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加强Th-1细胞的作用,同时抑制促进哮喘发作的Th-2细胞,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年幼时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有效抑制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并且有已发表的*meta分析支持此观点。

还有的学者研究了关于幽门螺旋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年间收治的37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治愈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患者,复发时间也较后者显著延长。因此,作者得出幽门螺旋杆菌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这一结论。

国外也有学者做了类似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据分析,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自身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改变胃内酸碱度的同时拮抗食管括约肌松弛,避免了胃酸反流至食管下段引发的损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作和复发起到预防作用。

不光是以上的一些益处,幽门螺旋杆菌在小儿肥胖的预防上也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针对是否应该无差别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学术界也一直存在相关的争议。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对人类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益处,但是相关的结论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去完善。学术界已知的,或者说经过大量研究、文献论证的依然是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类致癌物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于预防胃癌发生的肯定作用。

业内权威Sugano教授指出根除Hp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54%,不根除Hp的对照组10~15年中约4.3%(480/11149)发生胃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刘文忠教授在关于《Hp胃炎京都共识报告》的解读中也提到,与根除后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胃癌高风险人群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显然应该更积极,更彻底。

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大量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在有胃癌家族史或有胃部疾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的人群中,致癌几率很高,不根除后患无穷。因此,专家们既不提倡无差别地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但是对于高危人群,建议一定遵医嘱积极处理。

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各项研究尚在进行当中,很多的结论其实是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但是至少通过目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幽门螺旋杆菌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在根除的时候要更加谨慎地把握时机和条件。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以下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综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就要盲目地进行根除治疗,通过对各类文献、共识和诊疗方案的整理,建议以下人群要重点关注并积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1.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MALT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人;

2.胃癌、胃术后或有相关家族史的人;

3.计划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或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的人;

4.其他经消化专科医生诊断后建议积极根治的人。

至于儿童和老年或无胃部症状的感染者,无需紧张,保持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即可。

辩证看待幽门螺旋杆菌,守护自己和家人幸福

幽门螺旋杆菌是上古时期就与人类共存的一种菌群,它的存在并非如恶魔一般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但众所周知,胃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希望我们不要谈某某就色变,而是通过正规的渠道了解它,辩证的看待与其相关的各种问题。正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积极地治疗,也不是我们就可以对其放任不管,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普,听取医生的建议,方能守护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

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请遵医嘱吧。

名词解释:

*meta分析:荟萃分析,又称“meta分析”,主要是对过往的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关于研究话题的成果文献进行综合性搜集和统计,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得出的结论相对传统统计学方式更可靠。

*sugano教授《Hp胃炎京都共识报告》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蒋晓玲. 人类与幽门螺杆菌的渊源:非洲起源[J]. 胃肠病学, 2007(5).

【2】马杰(翻译).始于5.8年前的因缘——利用幽门螺旋杆菌推断人类大迁徙的历史【J】.科学世界,2007(6):87-87

【3】ImhannF,BonderMJ,VichVilaA,etal.Proton pumpinhibitors affect thegutmicrobiome【J】.Gut,2016,65(5):740-748

【4】王嫱. 幽门螺旋杆菌防治哮喘的发生及其发展机制[J].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2, 21(8):237-238.

【5】Codolo G, Mazzi P, Amedei A, et al. The neutrophil-activating protein ofHelicobacter pylori down-modulates Th2 inflammation in ovalbumin-inducedallergic asthma [J]. Cell Microbiol. 2008, 10(11) 2355-63.

【6】Mathias Oertli DC-derived IL-18 drives Treg differentiation, murineHelicobacter pylori-specific immune tolerance,and asthma protection [J]. ClinInvest.2012,122(3):1082-1096.

【7】Mike Tsz Hin Ng, et al. Increase in NF-k B Binding Affinity of the Variant CAllele of the Toll-Like Receptor 9-1237T/C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Helicobacter pylori-Induced Gastric DiseaseJ].Infect Immun. 2010, 3(78):1345-1352.

【8】莫丽亚.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生相关性的荟萃分析【D】

【9】薛瑞文.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相关分析[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5(6):28-29.

【10】A liM A,AbdellatifA A.Prevention ofsevoflurane related em ergence agitation inchildren undergoing adenotonsillectomy:A comparison ofdexmedetom idineandpropofol[J].SaudiJAnaesthe,2013,7(3):296—300.

【11】Graham DY. Helicobacter pylori update: gastric cancer, reliable therapy, andpossible benefits [J]. Gastroenterology 2015,148(4):719-731.e3.

【12】Sugano K, Hiroi S, Yamaoka Y.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Asia: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J]. Gastroenterology, 2017, 154(1):257.

【13】刘文忠.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解读[J]. 胃肠病学, 2015(8):449-456.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