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为传承长三角文化人爱国报国、复兴中华的情怀与初心,展现长三角地区人杰地灵之风采,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之际,首季景云文化雅集活动在上海虹口的海派文化中心成功举行。
这一因上海虹口景云里而得名的长三角文化人的雅集聚会,旨在以长三角文化人的作品分享、人文交流、文化合作、诗笔歌会等形式,汇聚更多长三角文化人的情怀与力量,为构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波助浪。
主持人浦祖康系上海市政协联合时报原社长,他讲述了在虹口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英国牛津大学硕士、青年评论家朱曦创作的《拷问文学——景云里遗事》的成书过程。活动现场展示了油画家燕山为该书精心创作的8幅油画作品,呈现了当年居住工作在景云里的文化名人的生动形象。燕老师现场分享了创作体会,为观众们解读了如何用油画艺术来表现鲁迅先生“徽射”般的目光等创作细节。
为传承发展景云里积淀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让景云里的故事能够通过更多的艺术形式展现开来,并支持更多的文化创意作品问世,活动主办方虹口区文联、文汇出版社以及联合主办方上海联合书画院,向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上海广播影视制作业协会微电影专委会、长三角油画艺术交流中心和长三角摄影家俱乐部等代表赠送了书籍,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文化机构、企业家俱乐部等各方代表共同启动了景云里IP众创平台项目。
在圆桌论坛环节,围绕“我们从长三角走来”的主题,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乌镇茅盾故居纪念馆馆长张丽敏、上海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业行业协会微电影专委会副主任蒋光明、长三角油画艺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及长三角摄影家俱乐部主任徐裕根、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船舶报社原总编辑范国荣等嘉宾,就景云里文化现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文化发展等话题交流了观点和想法。嘉宾们亦寄语希望景云文化雅集能够“继承精神、发挥力量”、“一直走下去”、“鸿鹄致高翔”,成为长三角文化人思想交流、成果展示、切磋合作的平台和品牌。
建于1925年的景云里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横浜路的一条石库门里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个不大的地理空间里,成就了当年许多青年文化人的梦想和人生成就,涌现出了那个时代最为灿烂的文学力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鲁迅在景云里居住期间主编或和其他人共同组织了《语丝》《萌芽》《朝花周刊》等刊物,叶圣陶在他主编的《小说月报》中刊登了巴金的小说《灭亡》,施蛰存的《娟子姑娘》、沈从文的小说和朱自清的散文,冯雪峰的《文艺理论》也在这里完成。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隐居于此,完成了中篇小说《幻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也是在这里写成的……陈独秀、瞿秋白等距景云里仅咫尺之遥。
这些文化青年分别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绍兴、乌镇、苏州、义乌、宁海、怀宁等不同地域,却相遇在大上海,并成为相知相识的朋友和伙伴,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名作和人间佳话。可以说,当年的景云里,不仅成为长三角文化名人的聚集地,也是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海派文化的发祥地。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