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从警
传承初心使命
鲍隆先、鲍升华、鲍志斌
他们用忠诚
演绎了人民警察的奉献和担当
爷爷鲍龙先
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这是淮海战役战场一角(资料照片)
新华社 发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我军万船齐发横渡长江
新华社 发
鲍隆先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
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三次立功、四次负伤
身体上留下的弹片
是他永久的军功章
鲍隆先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纪念章
1955年底
鲍隆先从部队转业
进入地方公安部门
成为一名管教干部
鲍隆先的忠厚、敬业
给子女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
还告诫子女要自力更生
“不占公家一分钱
公家的东西宁愿烂了也不允许拿”
鲍隆先夫妇和儿子鲍升华留下的唯一合影照
当时从事公安工作
条件非常差
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
全靠步行
晚上工作
基本上都是打马灯
20世纪60年代安徽公安民警使用过的马灯
安徽省公安厅 供图
生活上也非常艰苦
一只芋头
常常就能打发一顿饭
但他初心不改、无怨无悔
用忠诚担当擦亮警徽
父亲鲍升华
“不能回家”诠释忠诚与担当
受爷爷鲍隆先影响
父亲鲍升华1984年从部队转业后
回到家乡安徽宣城
也加入公安队伍
鲍升华参军后拍摄的照片
在鲍升华看来
相比父辈
不论是办公环境还是硬件装备
都有质的飞跃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的公安手台
安徽省公安厅 供图
比如
办公室两三人一间
开会有麦克风
办案时能骑上自行车
单位还配备了摩托车、汽车
马灯被电灯所取代
逐步有了BP机、大哥大、手机
虽然条件有了很大改观
但与实际工作的需求
仍有很大差距
“案发现场提取物证
主要是通过人工
回来以后需要化验、分析
地方公安机关不具备条件
要送往省公安厅、甚至到公安部
送检一次需要很长时间”
20世纪50至70年代公安资料
安徽省公安厅 供图
做好公安工作
靠的不仅仅是硬件
还考验人的担当和忠诚
1999年5月
宣城郎溪县发生罕见的洪涝灾害
时任郎溪县公安局党委书记
局长的鲍升华
奋战在抗洪抢险的一线
连续4个月没有回过家
鲍升华视察灾情(右起第三位)
期间母亲摔断胳膊
妻子生病动手术
事后他耐心向家人解释:
“不是不想回家
是不能回家
别人如果看到局长回家了
都会效仿
特殊时期
我们的家就是在坝埂上
水退了再回家”
鲍升华退休后在家中
儿子鲍志斌
见证公安事业巨变
鲍志斌是鲍升华的儿子
出生于警察家庭
爷爷、父亲的荣耀
深深吸引了他
自小就在他心底种下一粒种子
——当警察,除恶扬善
鲍志斌在爱民站台前
警校毕业后
他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每天出警、巡逻
他像祖辈、父辈一样
忠诚地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
将生死置之度外
鲍志斌与辖区居民握手
然而危险却不期而至
2012年4月
鲍志斌押解犯罪嫌疑人途中
突发车祸,左臂被截肢
他没有自暴自弃
毅然选择坚守在公安工作的最前线
他说
“凡事都要从身上穿的这套制服出发
做的每件事
要对得起这身干净的制服”
鲍志斌坚守在公安工作的最前线
虽然从警路上
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鲍志斌感受最多的还是“自豪”
鲍志斌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安事业同样发生了巨变
“我们现在办案
都是通过电脑、软件
科技化水平更高
城区出警要求在5分钟以内赶到
更快捷,速度和效率更高
现在遍地是监控
案件发案率明显减少了
人像比对技术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
鲍志斌说
鲍志斌获得的荣誉
更让他自豪的是
“我们的出警‘八大件’
爷爷父亲那一辈想都不敢想
都是现代化的
确保我们出警更有效率、更安全”
鲍志斌和父亲鲍升华、儿子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
有1.4万余名公安民警
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
献出了宝贵生命
他们用生命
诠释了人民警察就是最可爱的人
从鲍隆先、鲍升华
到鲍志斌
尽管时代在变
社会在变
他们作为公安民警
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不变
正是由于许许多多的
像鲍志斌一家人的坚守和付出
才有了万家的安宁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