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
几年前,罗振宇贩卖焦虑,几乎所有年轻人都被动地捡起焦虑,企图用碎片化知识来消解那些焦虑。
几年后,横空腾出一个李诞。
戴着一副圆眼镜,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他告诉年轻人:
生活已经很艰难了,能把眼下的烂摊子收拾好都不错了,那些有的没的,别白费力气。
时代真的变了吧?
以前人们推崇精英文化,舍身主义。你要为这个社会作贡献,你才不算白来人世一趟。
如今,李诞的出现好似繁忙高压生活中的一味调节剂。你不必太努力,人生没有意义。
你要活得开心点,毕竟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李诞:
青年丧文化代表人物
李诞的火,是这个时代必然的结果。
他能大火,与其说凭实力搞笑,不如说是生逢其时。
在丧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李诞以一个又懒又丧又佛系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追捧目标。
生活有多难?年轻人最清楚。
拿着几千块的薪水,却有干不完的活,时不时还有一些傻x同事来给你的生活添点堵;
一路高涨的房价,永远买不起的房子,每个月拿着微薄的薪水交完房租,剩下的钱只够养活自己;
一边是父母的催婚压力,一边是不想随便找个人苟且的精神压力。
生活、事业、感情搅成了一团乱麻,也合力造就了这代年轻人的“丧”。
李诞的“丧”被广为流传,更多的还是在18年初的那期《十三邀》上。
知识分子许知远,对话“俗人”李诞,灰色与白色的真实碰撞,让很多人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看懂了这个外表憨憨的但似乎隐藏极深的李诞。
也包括我。
李诞说,在看许知远的文章时,满眼看到的都是许知远。他觉得对方在自我里陷得太深,对读者极其不友好,很少有人能看懂。
许知远不以为意,反问道:
对我来说,任何好的创作者都是陷在自我里极深的。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是在表达自我,他在表达什么呢?
许知远一连串的发问明显带着回击的意味,在老道的知识分子面前,“菜鸟”李诞被问得似乎有些无力招架。
他似是有些自暴自弃的回答:
好吧,我就是想活在浅薄里,我就是想活的流于表面。
这个回答多多少少有些退让的意思,但又有些不确定。好像被说服,但潜意识里却又在拒绝。
但不管那场访谈对话到底呈现了一个怎样复杂的李诞,最后留给大众接纳和传播的一个鲜明标签就是:
我李诞,就想活在浅薄里,并且随时准备烟消云散。
一击即中,即刻敲进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
他就像是这代主流年轻人为自己票选出来的发言人。
李诞说的,就是年轻人的心声。
要警惕那些
精致肤浅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概念在2012年被钱理群教授提出来的时候,曾引发社会上强烈的舆论反响。
这个概念的提出,让那些被“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教育出来的接班人无所遁形。
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责任感,是他们被群嘲的主要原因。
但7年后的今天,李诞站在舞台上振臂高呼:
这个世界呢,维系靠的是我这样自私的人。
我们这样自私地活着,但是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
这段话出自于让李诞一战成名的《奇葩说》辩题:美术馆着火,名画和猫只能救一个,你选谁?
李诞以极低的姿态,插科打诨的方式,再夹杂着一些隐藏很深的哲理,用荒诞打败了魔王黄执中的“精英主义”。
大受好评,广为流传。
有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感觉,但细细品味似乎又有一些逻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李诞太明白观众想要什么了。什么名画,什么永恒的价值。远处的哭声?我听不到。
他用自己目前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一切诠释了,他不过是个精致肤浅的利己主义者。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不完美,我只想做自己。
事实上,很多人也正在被这些“精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
知乎上有个问题:谢娜为什么这么招人讨厌?
一万多条回答几乎不重样。
大多是对她十年如一日不长进的业务水平表达不满,进而上升到了各个细枝末节当中。
跨年晚会上,穿着庄重的礼服笑到蹲下身;
从不拿台本,即使是大型晚会也当成综艺来靠“本能主持”;
双11的晚会上,为了抢汪涵的话甚至提高音量。
观众早就不满了,但谢娜回应质疑:
我不会改变,我这型挺好的。我就会搞笑,这是我的专长,也是天性。
然后有人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女神:谢娜够真实,很多都人做不到真实。
于是能够自觉轻易地承认自己的肤浅和庸俗,渐渐就变成了,“活得通透”。
活明白了,活得通透,时下最流行的价值观。
却不是个好的价值观。
用“真实”当做挡箭牌,以精致肤浅利己为主流价值观。
细想一下,要是所有人都这样,世界是不是也挺可怕的。
李诞活明白了?
未必
每个体会过生活切肤之难的人都会发现,李诞式价值观太好用了。
所以每个被李诞式价值观影响过的人,都想活成李诞那样,通透明白。
但他真的活明白了吗?
未必。
李诞称自己信佛,却信得很拧巴。
长久以来,李诞都在用一种自欺欺人的“佛系”来刻意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坚定。
他常说觉得自己放下了,想通了,可以拒绝一切深刻的诱惑。
但当他对许知远说:
我说服不了自己,就是真诚这件事,我说服不了自己是一个真诚的单纯的,我觉得我肯定还是一个混乱的人。
我觉得他其实是矛盾且混乱的。
他在节目里说:人生不是奥林匹克,不是一场比赛就结束了。
其实他是最在乎马拉松输赢的那个人。
他好像永远站在你那一方。
当你疲倦,累了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不要紧张,人生轻松一些,快乐一些,比什么都好。
可他真是这样想吗?
未必。
李诞太知道大众想要什么了。
快速高压的环境,每个行色匆匆的人心里都有一份难以言说的苦。
而他知道怎么说,说什么才能消解这些苦。
他十分清楚如何给人们提供一份快捷的平静。
但相反的,这些“解药”背后,是你求生意志的麻醉药,努力进步的稀释剂。
李诞在《十三邀》里说:不用说太多真话,不要挑战太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
这样你才能赚到很多钱。
说到底,李诞不过是个俗人。
俗得彻底,俗得通透。
即使自带枷锁,即使流水线式产出完美迎合观众的作品,只要观众喜欢,愿意买单,对于李诞来说,就没什么不好的。
你以为他是活明白了,其实他早就被这个世界完美驯服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