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为什么水是透明的,我们却能看见?”孩子的问题,老母亲咋回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58
导读

延伸到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让生活更加活泼、上进、充满了激情;而“提出一个糟糕的问题”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低迷、糟糕,甚至会常常引发矛盾和争吵。 这两个问题就是无效问题,在这两个问题…

文|福林妈咪

3岁孩子的问题,宝妈已经回答不了了。

有个宝妈求助说:“3岁儿子问我‘为什么水是透明的,但是我们能看见呢?’我不知道咋回答,现在养孩子太难了。”

有个宝妈求助说:“3岁儿子问我‘为什么水是透明的,但是我们能看见呢?’我不知道咋回答,现在养孩子太难了。”

经常听身边的和网上的宝妈们抱怨: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真的太让人头疼了,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爸爸,为什么星星月亮长在天上,为什么不长在地上?”;

“妈妈,为什么会下雨?”;

“妈妈,为什么花是红的,草是绿的?”;

“爸爸,‘死’是什么?”;

“为什么我要站着尿尿?”

“我什么时候才会有媳妇儿?”

……

“爸爸,为什么星星月亮长在天上,为什么不长在地上?”;

“妈妈,为什么会下雨?”;

“妈妈,为什么花是红的,草是绿的?”;

“爸爸,‘死’是什么?”;

“为什么我要站着尿尿?”

“我什么时候才会有媳妇儿?”

……

不得不说,孩子的小脑袋瓜里面想的事情还真不少,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可是这些“为什么”却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很多时候父母会给孩子一个敷衍的答案,如果孩子继续问下去的话,就会被父母说“烦不烦啊你,问你妈妈/爸爸去”。

在这里不得不跟父母说,现在这个能够天马行空提出问题的孩子非常珍贵,甚至可以说“善于提问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不仅是在科学领域,在未来工作领域“提问”也十分重要。

谷歌CEO施密特曾经说过:“我管理公司是靠‘发问’,而不是靠‘回答’。问答会启动对话,对话会刺激创新,如果你想要一个创新文化,那就多发问”。

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问”同样体现的十分明显:当话题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瞬间打破尴尬,让双方重新进入到融洽的交谈氛围。

“提问”对于孩子的发展,甚至于对人类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提问能碰撞出新的观点和火花,能让我们继续往前,而不是在原地打转。

当然,提出问题,也分好问题和没有意义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带来思想或成长上的风暴。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视野极限,当做世界的极限”,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舒适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不痛不痒,甚至会惹人反感,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傲慢。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视野极限,当做世界的极限”,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舒适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不痛不痒,甚至会惹人反感,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傲慢。

而好的问题确实打破自己视野极限、走出舒适区圈,能让人不断成长进步,也给世界带来更多精彩的。

麻省理工学院领导中心执行主任哈尔·格雷格森曾经说:“未来最重要的领导技能就是提问,提出正确的问题。”

如果你看《奇葩说》,你能明显的发现,好的话题能让辩论双方的选手提出各种各种精彩的观点,不管是辩手自己还是观众都大呼过瘾;而不好的话题却让整场节目十分低迷,辩手的观点陈旧老套,观众也有点看不下去。

延伸到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让生活更加活泼、上进、充满了激情;而“提出一个糟糕的问题”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低迷、糟糕,甚至会常常引发矛盾和争吵。

比如说,在生活中,大部分的一个妈妈都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让你好吃好穿,你为什么成绩越来越差?”;孩子也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妈妈,你为什么总这么暴躁?”

这两个问题就是无效问题,在这两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妈妈的质问让孩子无措,而孩子的质问让妈妈情绪敏感、低落,并不是什么好的问题。

好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而提出的,而坏的问题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提出。

孩子喜欢提出问题,可是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提出一个好问题呢?

1、不限制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

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好是坏,父母都要理性的对待孩子的问题,不要因为孩子的提问内容而“恼羞成怒”。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比如孩子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暴躁”,宝妈不要觉得孩子“白眼狼”,而是引导孩子从一个大的总结式问题,深入成一个小的具体的问题。

这时候宝妈可以蹲下来问孩子:“妈妈今天做了什么暴躁的事情吗?”从来开始亲子间深入的交谈。

2、引导孩子将困惑转变成问题

很多人都缺乏这种能力,甚至成年人也同样,在感到困惑、痛苦难受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跟别人表达。

很多孩子感觉到生活、学习的压力,却不知道该如何跟父母或身边的人倾诉,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将困惑变成问题。

想要将困惑转变成问题,就需要有细心的观察,敏感的观察,谨慎的思考,能做到“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当然了,还要父母不断扩大孩子接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父母还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这样才能让孩子将自己的困惑转化成问题向父母倾诉。

这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才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孩子从提出问题变成追问

经常有孩子向家长或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怎么做?”

这是完全建立在空旷之上的问题,没有任何逻辑和前提,这时候父母或老师就要引导孩子从提问“这道题怎么做”变成“我算到这一步发现有什么样的错误”。

孩子有问题提出之前,应该是经过大脑思考,有基本的知识支撑而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说才是一个好的问题。

“提问”对孩子的发展和未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摆在父母面前的是:孩子提出问题之后该怎么办?

很多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无法解答。比如说“花为什么是红的,草为什么是绿的”、“水是透明的,我们却能看见;空气是透明的我们却看不见”等。

这些问题里面有关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有些问题父母不知道,有些问题父母解释不清楚,那么父母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不必懂,也不必跟孩子解释的很清楚。

为什么孩子提出问题,父母却不用给予答案呢?我们现在就来聊一聊,怎么让孩子去探索到问题的答案。

虽然我们说提出好问题很重要,但是探索问题的答案也是培养孩子严谨性,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父母要从被动的回答问题,转变成帮助孩子主动的解决问题。

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态度

父母因为家庭权威问题,总是将亲子关系变得僵硬而隔阂。

之前叶一茜晒森蝶ending式对话,让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感同身受,而孩子出现ending式对话,却是父母的态度长期影响的:

父母这种不考虑孩子心情的提问和回答,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语言的无力”,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式,不能用父母权威命令孩子去执行,这会让孩子感觉抗拒和不适。

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要把自己放在孩子同一水平线上,然后刺激孩子找出答案的兴趣。

其次,要给孩子提供相应的“知识库”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些父母会说:“亲爱的,你自己去找出答案吧。”

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孩子毕竟还小,让他自己找答案的时候,父母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比如说:相应的童话故事书、带拼音的儿童app等。

还有,让孩子体会到探索问题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促进孩子进步的一个俗气却有效的方式。

清华才子李健说自己在大学之前都是名列前茅,也做学生会主席,而这些优秀的缘由就是“在小学时候,老师突然表扬我,就开始努力学习维持这种优秀的状态”。

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我探索的成就感。

而这个成就感并不是说父母给什么奖励,而是当孩子找到答案的时候,父母认真对待,跟孩子认真探讨,而不是冷淡的说一句“你真棒”。

而父母认真对待孩子的探索,跟孩子认真探讨问题,可以从“让孩子讲述问题”开始。

比如说“为什么水是透明的,我们却能够看得见;空气是透明的而我们看不见呢?”

提出问题时开端,自己寻找答案是过程,孩子能够把探索到答案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结果,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就形成了。

在《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曾经用《认知革命》来形容语言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而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也指出“我们一直忽视了‘讲故事’这项能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当然了,讲述能力不仅对孩子将来生活、工作中得到莫大的好处,对孩子大脑也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在讲故事或叙述问题的时候,孩子需要动用快速的动用大脑将事情串联起来,锻炼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故事、书籍,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还可以让孩子从电脑、手机上自己找答案。

然后跟孩子说“上次你提的那个问题,妈妈也不知道,你能跟妈妈讲讲是为什么吗?”

这样能够十分有效的调动起孩子的讲述欲和成就感,而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既能方便父母和孩子探讨,还能培养孩子的讲述能力。

当孩子提出一个父母不懂的问题时,父母不用慌张,也不用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作为父母的威严,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比我们更好、更厉害。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回答孩子问题,而是更好的引导孩子去提出更具体的问题,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更好的答案。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