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文|国粹君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谈道 :“历史知识 ,贵能鉴古而知今”。
用镜头跨越时间,以创意碰撞过去,去年热播的综艺《上新了·故宫》再次强势回归,第二季本月刚一开播,就好评不断。
把新时代的色彩勾勒在故宫厚重的背景墙之下,将古今对话和古为今用这两个层次落到了实处 ,并从文化传播层面过渡到文化共享层面 ,真正做到了用匠心来复刻中华文化之美。
《上新了·故宫》第二季重磅回归
首暴故宫599年前"真实"模样!
推开宫墙的大门,在时间的光线轴里探寻故宫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上新了故宫第二季,从探寻明朝的历史,紫禁城的初建讲起……
永乐十六年,明成祖朱棣的迁都大业已经筹备了15年,一个经历两朝26帝的宫殿即将动工修建。也许自成祖以下,到末帝宣统,以及那些曾经风云朝堂庙宇的臣工,和从古自今六百年来的万千百姓都没曾想到,他们的生活、器物、艺术、信仰,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再现人世。
史书上的寥寥数语,囊括了紫禁城的诞生始末。这座巍峨宫苑背后倾注着太多工匠的心血与命运。
为庄严的宫殿画下蓝图,为繁复的室内确定装潢,甚至沉浸在历史长河中不言一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匠心凝聚……
节目的内容结构仍然和上一季保持一致,分为“文化探秘”和“文创运营”两部分。角色设定在《上新了·故宫》的文化探秘环节中,分工明确。“故宫新品开发员”带领着观众进行实地探索 ,他们在权威故宫文化专家的帮助下 ,徐徐展开对故宫里曾发生过的真实历史故事的搜寻。
上一季的固定嘉宾邓伦在这一季仍然担任“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的角色,与张鲁一组成新的开发员组合。两位常驻嘉宾在分工上一静一动,沉稳内敛的张鲁一作为故宫历史信息的传输者,主打静。阳光明朗的邓伦作为故宫实景的寻访者,主打动。
邓伦以游客的视角带我们穿越到六百年前,通过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回溯曾经的故事,那些美景瑰宝,借邓伦的眼,让我们一起细细欣赏。
张鲁一本身拥有丰富的学识,与故宫气质更加贴合,也能更好的和专家学者们对话。他扮演的永乐皇帝朱棣,完全没有台词只靠眼神传达的情况下仍然诠释的十分到位,张鲁一的演技无疑给内容添彩。节目还加入了动画效果和真人演绎,使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明代故宫的雄伟壮阔。
通过观看,我们知道这座将近六百年的古建筑,仅用三年半建成。但皇宫前期的备料工作就要超过十年以上,准备时长就让人感到咋舌。
永乐时期的奉天殿外墙,超过太和殿。如今的规模,至少是现在太和殿的1.9倍。宫墙内的每一砖一瓦都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
钟粹宫屋顶探秘,追寻599年前的故宫彩画,一波三折的明代彩画古朴素雅,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又让这些彩画经历近600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
听故宫古建筑专家讲述故宫的地下世界,通过实景拍摄以及动画效果,展示了故宫地下世界的秘密,一层层的地基,坚如磐石。可见朱棣当初下令修建紫禁城,是想要建一个能流传百年千年的一个家,希望自己的王朝能传百世千世万世。
邓伦问专家为什么要这么劳师动众的建紫禁城。专家老师回答说“建一个家呀!” 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上至帝王贵胄,下至贩夫走卒,对“家”的崇尚,千古不变。帝王的雄心壮志虽然没有实现,但却留给我们一个的灿烂辉煌的艺术瑰宝。
《上新了·故宫》第二季
如何稳当综艺收视率榜首
在早期故宫影像中,也有一部分优秀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故宫内部未向公众开放的区域,如《故宫100》,又名《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通过100个空间看见故宫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例如紫禁城午门的五个门洞,进入的人要遵守严格的官位等级制度,太和殿广场的五座金水桥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每集6分钟的短片都会将故宫的某个政治或文化符号传递给观众。但是这种传统的“画面+ 解说”的影片结构,观众的参与感被削弱,信息呈现为被动接受状态。
与之不同,《上新了·故宫》第二季,通过嘉宾人物的全实景探秘和文创上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故宫符号展现方式。
在节目播出的第二期、第三期中,更有宋祖儿,吴尊等当红艺人的加入……
首先,不单单是通过口述、记录的形式展示和传播故宫文化,还根据文献、传记等史料,发挥合理的想象,精心设计剧情,将文化融入故事,并结合新技术,通过自带流量的当红艺人以表演的形式将其诠释出来。
其次,故事演绎的形式让文化不在局限于语言、文字或传统的视觉载体上,使故宫文化“活”起来,内容亦更加丰富饱满,生动有趣。以故事化的艺术思维,辅之以技术化的视听手段 ,串联有情景再现、动画展示、动画与实景互动等环节 ,以新媒体思维来描绘历史故事,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动画演绎环节中,节目通过对历史的动态演绎,让看似乏味的历史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寓于变化。
再次,“萌宠”的拟人化设计,呆萌有趣的讲解方式,使高深、枯燥的故宫知识也充满了萌趣。全新的视角,年轻、萌动的表达,这种实景之下的文化探寻方式活泼而生动,有着极强的体验感和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的年轻观众,从另一种视角诠释了六百岁的故宫正青春。
最后,节目的最大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它展现了从发现传统文化符号 ,到进行文创产品设计 ,再到文创产品最终制成的全过程 。每一期结尾都会推出一件故宫文创新品。从文物到文化,再到文创 ,文创运营这一环节给予了节目一个新的落点 ,实现了综艺节目、故宫文化符号和衍生文创产品三者间的结合。
这种和以往单纯聚焦传统文化本身的节目形态不同 ,它打通了文创产业链条 ,让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作为节目线索贯穿始终。通过文创开发将故宫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现代审美设计之中 ,实现了真正的古为今用。
它提供了一种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故事的全新讲述方式 ,既让观众们了解到文化创意产生的过程和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元素来源 ,也为这些拥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创产品提供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机会。
既为平常很难近距离接触故宫相关资料的年轻人提供了渠道 ,也为传统文化通向年轻人内心开辟了道路 ,达成了双向互动和文化共享的意义。
我们不缺好文化,也不缺好IP
缺少的是:传播与传承
在时光的流变中,朝代更迭,王座之上的人来来去去,唯有紫禁城带着历史的记忆,凝聚成故宫这样一个文化符号,折射着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梦幻想象。毋庸置疑,这是先人留下的智慧与可能。
当生命已经缄默,建筑却依旧在述说。播洒600年故宫的“文明之光”,文明的内核虽然不变,传承形式却在与时俱进。
正如《上新了·故宫》第二季节目总导演毛嘉此前在采访中表示:“这一季我们不想再把故宫只是局促于600年,我们想以故宫为坐标,把这个画幅拉到最大。拥有186万多件文物的故宫就像有着神奇的牵星术,可以引领着我们穿越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想给大家展示古老的华夏文明如何与其他世界文明进行互通、互建、互融。”
用创意让“故”宫焕发出“新”的意趣,《上新了·故宫》第二季,它做到了!带着历史和文化的使命感而来,为传承找到了一个流畅的节目逻辑。可见,中国从来不缺好文化,也从来不缺好IP,缺少的是代代相传的继承。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如果把它比喻成为一棵根系庞杂枝叶繁多的古树,那么单纯保留物质形式就像是采集保护一根枯枝,而传承的真正意义在于留存一棵种子并使之落地生根直至开花结果。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故宫,从过去一个伟大的建筑群,到今天顶级的博物馆,再到未来更加动人的文化符号。从单向文化输出变为多向的文化交互,相信,这仅仅只是开始……
国粹君共享更多精彩资讯
国粹团队招募☞ 原创散文诗歌摄影作者&朗诵主播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2050期,主编微信gxjc03。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主 编 推 荐 阅 读
主 编 推 荐 精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