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微博热搜一直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从雪莉自杀、具荷拉自杀、宇芽被家暴……这一串的事件都提醒着我们,很多女孩的人生,走得十分曲折。
一、抑郁症
首先席卷而来的是抑郁,这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魔鬼”,从我们身边带走了太多人。
那些在社交网络开怀大笑的人,那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人,那些平平无奇的路人,都可能在某一个角落里被抑郁侵蚀。
它是一种疾病,有时候甚至来得毫无道理。有人觉得自己从身体内部“坏掉了”,“出了点问题”,从心理到生理都产生了极大的不适,精神类抑制药物已经变得稀疏平常,有很多人都靠着药物在“表演”正常人生。
而作为旁观者却不能感同身受,这往往加重了她们的病情。崔雪莉发的状态,那些诡异的照片,引来的是谩骂和质疑,而不是警觉:她是不是有什么想不开的?她遇到什么问题了?
人们轻易地抹杀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用“脆弱”、“作秀”、“想太多”这样的词来定义他们。有很多寻求帮助的人,没有碰触到一双温暖有力的双手。
当我们不幸患上这种病,或者身边的朋友抑郁了,我们该怎么办?
接纳一切,不强求改变。
- 接纳生活的不完美。
- 接纳所有的羞耻和不堪。
- 接纳房子里的死老鼠。
- 接纳亲人、友人、恋人的渐行渐远。
- 接纳生活出现了变故。
- 接纳生命的底色,原本就不是单纯的快乐。
要知道,每一种事件都有缘由,它们都在塑造我们。
每一种情绪都在丰满我们。
不要设防,让它自然地发生。
要知道——
痛苦≠伤害。
痛苦=伤害+抵抗。
当我们接纳一切,无阻碍,不压制,所有情绪都得到安放,所有心事都有出口,抑郁或许就能得到缓解。
雪莉自杀后,好像全世界的善意才第一次汇集起来涌向了她。而早前她的表达,甚至在镜头前的示弱与呼救,都没有被正视。
二、网络暴力
其次是网络暴力,这个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聚众暴力,是最无孔不入的力量。
如果语言暴力足够让人痛苦,那么网络暴力就是指数级的语言暴力,一种不需负责任的语言攻击,足以撼动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并不仅仅发生在娱乐圈,或者公众人物身上,现代的自媒体时代,一夜爆红就在眼前。我们的一切信息都在互联网上,被人肉、被搜索、被诽谤、被议论,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当中国网友都在悼念雪莉时,在韩国一个拥有300万用户的论坛“ILbe”上,对于雪莉的嘲讽、谣言乃至辱骂却大行其道。仿佛那不是一条生命的逝去,而是某种值得庆祝的大喜事。
而更可怕的是键盘侠就在身边,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发泄的怨气,被倾倒在了一个个被网暴的人身上。可能是因为一则视频、一句话,甚至一件衣服,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莫须有的谣言。
他们甚至对自己所攻击的人毫不知情,只是哄笑着加入了这种羞辱狂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无知无觉。
雪莉死后,曾经在网路上疯狂攻击他的网友却云淡风轻地说:我又没让她去死,她是明星,我说她几句怎么了?
也有努力去抗争的人,比如近半年来如在火上炙烤的热依扎,“她不不该这么悲壮”。
热依扎从11月2日向“造谣辱骂”的人公开宣战、转发恶评开始。
这些恶评,不乏嘲讽她抑郁症、咒骂她“怎么还没死”之类相当恶毒的声音。
素人暗地里释放的恶意突然呈现被拿到阳光下,显然是没有多少人经得起这份审视的。
现在再去看热依扎的微博,基本上都是大片大片的“此微博已被作者删除”,说出的话可以收回,但钉子留下的孔却是千疮百孔。
一场网络的硝烟,很快发生也会很快消失。但是坚守自己对他人尊重的底线,敬畏语言的力量,才是我们每个人都真心需要的。
曾经网暴雪莉的网友也成为了被网暴的对象,就像校园欺凌的对象,也可以轻易地转换。但暴力的形式没有变,甚至连频率也没有变,谁能保证我们和身边人,不会其中之一呢?
3、家暴
谁都不能想象一个在网络上拥有超高人气的仿妆博主,会陷入家庭暴力。
昨日傍晚,时尚美妆博主宇芽发长微博称,在过去的半年多里,自己一直遭受着男友(微博@沱沱的风魔教,本文简称为“沱沱”)的家暴。
她说:“挣扎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跟大家说出这个事实,我不想再沉默,我不希望有女孩子再跟我一样。”
突然地、关于家暴的话题再次抓住了我们的神经。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约有1/4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暴行为。同时,近10%的故意杀人案涉及家庭暴力。
我们谴责施暴者,也会质疑被施暴的人,你为什么不离开?
这其中,会有心理依赖、经济依赖、担心报复、信心缺失、抚养子女等多重原因。充分理解受害者,才能理解她们的处境。理解之后,是鼓励,和给予正确的建议。
家暴是犯罪——它不只是夫妻之间的问题。只有在最开始的时候,零容忍,才能避免后续更大的问题。
”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的。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
很难想象,写下这段话的是女主家萧红。她一直沉湎于这段关系,等到的是丈夫的出轨。
而同样遭遇家暴的另一位女性,叫冯和仪。因为一连生了5个女儿,被冷嘲热讽。她在被打后,选择了自己投稿赚钱,计划着分手。
可当她生下了儿子,身患肺结核吐血不止,还被丈夫打骂,她终于选择了放手。
她终于意识到,这样的丈夫,不如不要。
冯和仪死了,继续活下去的是女作家苏青。
苏青一直积极为上海千千万万的女性发言,倡导已婚女性的人格独立。1945年,一篇《为杀夫者辩》为苏青惹来了无数麻烦。
相信女性具有独立的能力和人格,能够有勇气避免伤害,保护自己。每一位女人,都值得更好的人生。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庭暴力。”法案也规定,同居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暴力也被纳入家庭暴力,受法律约束。
当遭遇到家暴时,无论男女,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法律。
这是远离家暴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