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翼是飞机外形中最引人注意的部位之一,若按其平面形状进行划分,可分为平直翼、后掠翼、三角翼、可变后掠翼等等类型。细数当下全球范围内主流战机,基本以后掠翼和三角翼居多,与后掠翼相比拥有一定优势的前掠翼飞机多年来虽然一直有国家投入研究,这些倒着设计翅膀的战机却始终没有发展为主流。
后掠翼战机的主流地位令大众产生了思维定式,战机机翼前缘和后缘均向后掠才是正常的,前掠机翼反而成为了一种另类设计。事实上,飞机的前掠翼设计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出现,其后美国、苏联、德国等成为了探索前掠翼飞机技术的主力军,较为典型的几款前掠翼飞机均出于这几个国家之手。
继零星几款前掠翼飞机面世后,德国于1944年完成装配的Ju-287轰炸机成为了世界上首款得到量产并投入实战的前掠翼飞机,后续研制的另一款量产机He-162的后续改型同样采用了前掠翼设计。虽然说德国的Ju-287斩获了世界首款量产型前掠翼飞机的名号,但能代表前掠翼飞机最高技术水平的还属美国的X-29A以及自前苏联时期便着手研制的苏-47。不管是成熟度还是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X-29A和苏-47都可谓是前掠翼飞机的小高峰,在试飞中也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但遗憾的是这两款飞机最终还是停留在验证阶段。
如果说别的国家热衷于前掠翼飞机研制是标新立异,那么美国、苏联/俄罗斯对于该领域的探索足以证明其相较于后掠翼飞机具备一定的优势。前掠翼布局的飞机会大大提高机动性尤其是大迎角状态下的机动性,且由于飞行时空气流向机翼根部而非翼尖,后掠翼容易出现的尖端失速状况换成前掠翼设计后可控性会增强。
即使拥有一定优势,前掠翼战机多年来却始终没有成为主流,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缺点更令人头疼。用术语来形容是弯扭发散现象会导致机翼弯曲折断,简单点说就是这种设计的飞机在高速飞行时机翼末端会承受很大的空气阻力,到了承受的临界点机翼就会断裂。这就好比狂风天打伞,伞面朝外顶着风走伞骨就不容易被吹折上去,伞面朝内迎着风走那这伞估计是别想要了。除此之外,前掠翼飞机还存在气动弹性发散、偏航力矩增加等问题,当前还属于一种“瑕能掩瑜”的设计,若现存问题在将来得到妥善的解决,或许能在主流战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