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马克不会想到 2006 年他在莫干山打造的咖啡厅 The Lodge 会成为重塑莫干山的开始。这间咖啡厅吸引了来莫干山度假和“找生活”的第一批客人。如今的莫干山已经不是当年的破落乡野,精致的茶馆、咖啡厅,还有一众代表中国最高品质和最新趋势的民宿将此地塑造成在江浙乃至全国都备受追捧的度假地。
根据湖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17年8月,莫干山镇正式营业的民宿有433家,基本完工和即将开业的民宿有90多家。三个月后,浙江省政府推出了《浙江民宿蓝皮书2017》,从官方角度,确立了以“莫干山”为起始的浙江省民宿在设定行业标准、吸引投资,和探索行业发展路径上的范本地位。
从2006年到2018年,莫干山的旅居业态成为如今的景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因此,这种业态有其不可复制和替代的特性。
2006年马克The Lodge和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创办的“三九坞”(裸心乡)民宿奠定了莫干山民宿的基本标准,也给当地人带来了一幅新的商业图景。那些闲置的村舍、民宅,经过精心改造便成为城里人享受宁静假期的小屋。再加之当地政府较早就有了“乡村改造”意识,积极促成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道路、水电等),极大地降低了民宿建造和运营成本。此外,政府对民宿的发展还进行各种调研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让行业更加规范。截止2017年年底,浙江省共有11,000多家民宿录入了政府信息系统。浙江政府也在去年11月公布的《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的基础上,从这一万多家民宿中评出六家白金级民宿,17家金级民宿,99家银级民宿,通过这些样本为“乡村振兴”和民宿提供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
互联网的渗透
渠道优势也成为莫干山崛起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使用移动互联网在线预订的用户比例较大,占比62%(《酒店业移动互联网运营现状分析报告》),互联网的渗透不仅帮助民宿被更多人知道,也为民宿带来了实际的预定量。而在过去三年间,本来就在设计、服务上领先于国内其他区域的莫干山民宿,又因为自媒体的崛起,而得到了更多的传播,“网红民宿”恰恰诞生于这些年,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更多的消费者,还有“借宿”这种众筹平台的助力。
当然,“自媒体”的崛起带来的不仅是流量,从某种程度而言,“自媒体”也是国人生活方式和消费升级的一种体现。莫干山的民宿文化也受益于此,如果说千禧年初的莫干山民宿客人更多还是住在上海的外国人,那么如今,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江浙民宿圈,其主要的消费人群已经成为中国的年轻一代。根据《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民宿消费主力(52.5%)是25-39岁的年轻人,且42.5%的消费人群来自华东地区。
这组数据的背后展示的也是江浙一带新的度假方式——一种由视野更为开阔、旅行经验更为丰富的“80后”都市青年生发而出的度假方式。
那些塑造民宿的年轻人
以2017年年底在姚家坞开业的余来Relive为例,它的创办者是三位在上海工作的媒体人,都喜欢乡村度假的方式。他们邀请了KUU建筑事务所担任设计。事务所的合作人佐伯聪子来自日本,陈国明来自新加坡。虽然是老建筑改造,但余来Relive所呈现的面貌更像是欧洲的山居小屋,室内使用大量弧线,原木与纯铜的质感对撞,整体使用水磨石的开放式洗浴间,是非常符合年轻一代审美的设计语言。2017年底余来Relive开始试营业,邀请了欧阳应霁、唐七、彼得猫等多个生活方式意见领袖举行文化沙龙,围炉夜话。
如果说度假已经成为展现个人生活方式的场景,事实上,自2010年西坡在莫干山开业,这一带的民宿就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的缩影。与客人接触的服务人员(管家)到品牌管理人员都由“85后”乃至“90后”组成。而他们中有不少拥有国际品牌的工作经验。(“大乐之野”的品牌负责人麻丽娅曾经在可口可乐的市场部工作)他们塑造着这一区域的民宿服务和品牌文化,而在另一个场景中,他们又成为客人去享受同类的度假产品。
也因此,在莫干山一带的民宿最核心的文化便是一种属于年轻一代的“社区文化”,这显然依托于上海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都市社会的滋养。年轻人不仅在形式上接触到更国际化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更从精神上去寻找新的生活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上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布鲁克林兴起的社区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寻求精神开放的社群,寻求更朴素的社会情感关系,寻求以兴趣和喜好为划分的圈层文化。
而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的度假产品则呈现以下的特征:个性化的设计、高品质且符合现代人喜好的服务、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