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继位成为皇帝。抱着"为君三十年,扫平天下"的志愿,对内进行改革,徐徐图强。向外征兵动武,开疆扩土。
从956年开始,便连续不断的进攻南唐。958年,南唐江北州郡被全部收入囊中。到959年,又亲自率军,挥师北上,力图用武力恢复燕云十六州等地。在进入到契丹境内之时,因为惧怕周世宗的威名,契丹的莫州刺史和瀛洲刺史都相继举城投降。可惜,天妒英才。这样功勋卓著的君主却是英年早逝,在位仅仅五年半的时间,"三十年为君"终成梦语。
周世宗死后,幼子主国,各种势力蠢蠢欲动,北周也最终没有能够逃离五代八姓十三君的短命魔咒。被朝中的军权大臣赵匡胤将权力尽数收到了手中,并最终建立了北宋王朝。
这个新生政权同五代十国的君主们一样,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王朝的寿命延续下去,到手的政权怎么才能够不轻易的被别人夺走。
面对这些问题,赵匡胤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对那些操持着军事实权的人物的驾驭上。首先就是在夺取后周政权中出力最多的几位禁军将领,这些开国元勋在建国之后都或多或少的带了些"嚣张跋扈","自持甚高"的气性,在加上手中都握着军中大权,难免不会让皇帝忌惮。于是赵匡胤首要的就是将这些不安定因素拔除。解决了这一心腹大患,在任命新的禁军将领之时大都选用资历浅好控制的新人,再将他们以各种名义时常调动。"兵无常将,将无常兵"让赵匡胤将兵权牢牢地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
其次,吸取前朝宰相无事不管,连皇帝都要受其掣肘的局面。在宰相之下设置参知政事,此外还将晚唐五代之时短暂设置过的三司使副和枢密使副都设置为正式的常规官员,利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将宰相完全掌控在皇帝手中。五代十国的十三位君主没有一人能够实现的志愿,在赵匡胤这样的顶层设计之下,将北宋王朝的寿命延续了下去。
在将到手的成果完完全全的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之后,赵匡胤又将目光盯在了别人家的果树之上。
其实,早在周世宗时期,就已经对中原政府所管辖的范围日渐狭小而心存不满,极力想要对外扩展获得更多的土地。周世宗去世之时,就正在与诸位将领讨论如何武力夺取燕云十六州的事宜。照着这样的情形,要是周世宗不死,后周紧接着的步骤就是要用武力进攻燕云诸州了。
可是历史没有假设,周世宗还是死了。扩张的任务就交到了北宋这个新生政权手中。
可是,向南还是向北呢?周世宗给出的答案是北。自古以来北方都一直是国家经济政治中心,谁得了关中,那就离得天下的日子不远了。要是想要一统天下怎么能够不首先攻下关中?那么赵匡胤该如何抉择呢?
"南",历史证明,赵匡胤最终选择了向南。又是什么,让赵匡胤在那个"得关中者得天下"的主流思想盛行的年代里,做出了向南的决定呢?
万物趋利避害,选择南方,自然是赵匡胤看到了在别人眼里看不到的南方价值。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就一直处在战火纷飞当中,经济因为环境影响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大量的人口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为了生存,为了活着,纷纷向南逃去。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南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原本不利的地理因素,凭借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日后的鱼米之乡在这时逐渐露出端倪。
但是,"地运南移"的局势在这一时期还不是十分明朗。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变化并且据此来调整自己事业导向的政治家,可以说在当时除了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再无第二人了。
周世宗三次对于南唐的进攻都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随即就转而挥师北上。根本没有明白南唐的重要地位。除了周世宗,最为遗憾的恐怕就是南唐烈祖李昇和中宗李璟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父子二人,正是处在国力日益强盛,中原政局更迭的时期。对于南唐来说,地跨江淮,坐拥南方头号强国的名号,国库充盈,形式十分有利。但可惜却看不到地运缓缓向南移动的趋势。
开国皇帝李昇,算的上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个萌生一统天下志向的皇帝,以唐太宗李渊的后人自居,想要恢复大唐的根基。要是他能够专注于闽、楚,吴越等国上,将其统一并发展经济,那论南唐的势力也是无人可及了。但可惜,李昇的眼里,关中还是当年那个"风云聚会"的场所,吸取前人李渊"速取三秦,遂独成帝业"的经验总结。李昇将自己的首个事业落脚点定在了关中和洛河,反对向江南方向的进军,结果却是一事无成。反到头来还要哀怨自己的"地利不足",其实却是坐拥宝地而不自知。
要知道,就在四百多年后,同样是在南唐这块土地之上,朱元璋也是在和当年李昇相似的情况之下,做出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而朱元璋所采取的正是李昇当年所摒弃的南取江南的策略
此外,就连是那些为数不多支持宋太祖南征的将领也没有充分看到南方的价值。李谷、王朴、赵普等人劝宋太祖南取的原因是认为南方都是南蛮小国,攻取这些国家有如秋风扫落叶,不费吹灰之力。将这些弹丸小国消解之后,便可专心于北。
只有宋太祖,充分的认识到了南方的价值,在对外扩张、统一的过程中,将其发挥到最大价值。针对北宋征战财政不足的窘境,宋太祖提出了依靠南方诸国的财力弥补北宋王朝财力不足的短板,实现国库的充盈。
在决定了向南的大方向之后,宋太祖又结合几位朝臣的建议,以及自己多年的军旅生涯的经验总结。制定出了具体的进攻路程。
首先攻取巴蜀之地,巴蜀的富饶古已有之,秦灭楚、晋灭吴、隋灭陈,必先举巴楚。得到了这一片天府之地对于宋廷的财政必定是大有裨益。而且从湖南到岭广也是极为方便的,所以在占领其地之后,沿江而下,便可顺势攻下广南、江南。
在实际用兵当中,第一步首先取得了两湖,第二步才将后蜀灭掉。其次就是两广,而吴越和福建则是主动归顺,在975年灭掉了南唐之后,南方的割据势力基本上已经全部告终了。在这期间,除了巴蜀和两湖地区的攻取稍有差异之外,其它都是按步以次进行。
"先南后北"的策略的制定,南方的考虑和决策就是这样了,那北方呢?又是作何考量?
当时的政策考量里面,北方的主要目标就是北汉。
北汉,主要领土都位于现今山西省的一个政权。在当时,它的政治力量与北宋王朝相比其实也不大。但是要命的就是北汉的身后还窝着一个契丹。作为一支游牧部族的政权,其作战能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解过近代欧洲历史的大都了解,两个大国缝隙之间往往会夹杂生存着一些小国。这其实就是个缓冲地带,大国之间的矛盾可以在这里进行解决消化。可是一旦当两国国土接壤,时不时的就会有擦枪走火的事情冒出来了。
所以为了尽量避免不直接与契丹进行面对面的对抗,北宋考量之下,将北汉问题留后处理。但是969年的北汉内讧,让赵匡胤以为自己能钻个空子,亲自领兵去攻打。结果就在围攻之际,契丹发兵援助,赵匡胤最终率兵无功而返。
此外,在宋太祖的"先南后北"的作战政策当中的这个"北"并不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宋太祖多次就战略问题同自己的下属讨论之时,并没有提及燕云十六州。作为如此重要的地区,宋太祖显然不会是因为遗忘没有提及。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战略的制定上就没有将这一地区纳入考量的范围。忌惮于契丹的军事实力,既不能先发兵北汉,对于已经被夺走的燕云十六州也不能提上日程。但是幽燕毕竟是中原王朝的故土,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国观念让收复故土失地,成为每一代君王的肩上的一项重任。
这样的思想负担之下,宋太祖自然不会将燕云十六州坐视不管。统一的政策里必然是有燕云十六州的一席之地。
但是用什么方式呢?诉诸武力,但是面对强悍的契丹,北宋王朝真的是对手吗?元气耗尽,兵力折损的下场是失地收不回、甚至再割新地,又该怎么办?
面对燕云十六州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不同于割舍幽燕弃子派,把燕云放在不必收复也不应收复的地位,也不同于周世宗以及后来的宋太宗等人虽然对收复故土高度的重视。但是在面对收复失地的战略部署之时不但察敌情不明,轻视契丹的军事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将对待燕云十六州的收复问题同对于其他地区的武力用兵视作同样性质的问题。
燕云十六州其实已经算是个历史问题了,早在后晋前后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割让给了契丹,其后又经历了后汉、后周两个朝代。到了北宋时,燕云十六州已经上升成为了民族间的遗留问题。契丹等少数民族随着不断的同中原民族进行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交流,在多种形态之上已经表现出了汉化的趋向,其综合实力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许多他们带来的习俗与制度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夷汉之间的交融使得自古历来的"夷夏大防"的观念在这一时期有所冲淡,民族之间的隔阂和仇视的状态有所消解。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两个民族之间能够更为现实、客观、理性的进行交往活动。所以宋太祖据此提出来和平赎买为先,武力征讨为后的手段新思路。
在南征之后,军事实力势必会受到消减,再加上将士们的长期奔波作战,军中的战斗激情不足。但是从南方诸国已经获取了巨额财富。利用这些钱,先与契丹进行有效的谈判,要是谈判不成,将所准备用来赎买的钱用作军事军费,再行发兵进攻。
契丹当时虽然已经逐渐汉化,许多东西上已经是沿袭着汉的做法。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着游牧民族的特色。尚未形成那种领土至上的国土观念,他们对于财富的占有欲远在领土之上。所以,宋太宗要是按照自己设置的利用金帛赎回燕云的政策,有着极大的操作性。但可惜的是,还没有等到宋太祖去开展自己的计划之时,就在976年的寒冬之中,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烛影斧声之下,这一计划也便就此夭折。
宋太祖是死了,但是这南北之争的问题并没有结束。
在随后的历史王朝当中,不乏有名家批判这一政策。许多人认为赵匡胤不肯继承周世宗首先攻取燕云十六州,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是极为失策的。错失了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造成了南北以后的多年对峙,以及后来王朝的积贫积弱。有人甚至说,北宋之所以先后处在了契丹和女真的威胁之下,成为历代王朝当中最为衰弱的一代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宋太祖所采取的先南后北的政策。
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
当后周和北宋交替之时,契丹的穆宗皇帝是一个极为荒淫腐化的人,契丹贵族之间的争斗也是极为激烈。周世宗在这一时期进犯,契丹治下的汉将都纷纷举城投降。但是,即使是皇帝昏庸无度,内部政局动荡。北宋在968年及969年先后两次进攻北汉,前者是在穆宗继位的末年,后者是在穆宗皇帝刚刚被近卫所杀的时间,这两个时间点都应当算是契丹内部最乱的时候了,但是北宋的军队却在太原城外,接连两次都被契丹兵所打败,这不就正好能够说明契丹的军力较北宋更为强劲吗?
对于周世宗的北伐虽有功绩,但是也要看到大批汉官出城投降的情况。要是周世宗没有病逝于军中,而是直接前去进攻幽州,幽州一直都是契丹屯兵的重镇,双方在这里必然是要展开激烈的斗争,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周世宗一定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979年赵光义在灭掉北汉之后转而向幽州进发。在沿途大批守臣投降于宋的情形之下,还是没有能够拿下幽州。
其实,宋太祖对于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一直是念念不忘的,但是还是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策略,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定下的决定。试想,在后来分裂格局的局面基本结束,赵光义再无后顾之忧,还有全国的人力物力作为后盾的情况之下,还败兵于幽州城下。而宋太祖只能凭借中原一地的人物地理,有怎么能轻易取胜呢?
一个国家,只有先行联合统一,才能够有用有效的力量,对内谋求发展,对外防御拓展。这就是宋太祖"先南后北"策略最基本的政治理论。
要是在还没有稳定内部,解决南方小割据政权的情况之下,就贸然的出兵攻打契丹。那恐怕北宋又将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割据局面又要延续若干年,五代十国的历史又将延续下去了。
参考书籍
《宋史十讲》邓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