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通古人的电话“德律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59
导读

晚清宣统三年作家包天笑在《小说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无线电话》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一对阴阳两隔的夫妻通过无线电话彼此互诉衷肠: 就世界范围而言上海是最早开始使用电话的城市之一,实际在电话发明的次年(1…

晚清宣统三年作家包天笑在《小说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无线电话》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一对阴阳两隔的夫妻通过无线电话彼此互诉衷肠:

“你在阳世思念我,心中就发生阳性的阴电;我在阴世思念你,心中就发生阴性的阳电。这两种电气互相吸引,再加今晚的雷电交作在旁,帮助那无线电话的组织便完成了。”

无线电话在中国要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流行,也就是当时颇为风靡的“大哥大“了,而百年前的古人竟然对电气理论和无线电话有这般设想,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晚清电话作为公用事业的推广以及电气理论的科普。

就世界范围而言上海是最早开始使用电话的城市之一,实际在电话发明的次年(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便委托洋人装置了对讲电话。1882年,一家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设立电话交换所开放通话,之后英国、法国等国纷纷成立了在华电话公司。

《申报》1906年安装电话广告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督办电政大臣大理寺少卿的盛宣怀向光绪皇帝提交了请开办电话业务的奏折:电报公司拟添设德律风,杜外人觊觎之谋,保电局已就之利。

迫于各列强国觊觎中国电话控制权,光绪帝下令发展电话事业。正如今日各国的法律和政策,电话电信业务是不可动摇的“国权”,盛宣怀一派的忧虑是极具远见的,到了宣统三年,京城电话装机容量已超过三千,包括京城政府机构、达官显贵的府第,以及银行、医院、学校、工厂、会馆、报馆、书局、店铺等单位均覆盖,甚至还有长途电话。

中国近代电话的发展,先时为磁石式人工电话机,俗称“摇把电话”,上图申报广告的手绘配图便是一部典型的磁石式电话机,这种电话利用磁铁的电荷、电流相互作用来工作,但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到了民国初期,逐步出现共电式电话,用户通话时无需手摇,方便了不少,只是仍需人工接线。

晚清电话局里的人工手动接线员

人工电话最重要的一环便是接线员,通话用户将电话接到电话局,接线生根据其需要接通另一方的通话用户。上图是晚清电话局的人工手动接线员场景,可以看到清一色都是男性,而到了民国,新兴职业女性群体逐渐壮大,更多的女性选择接线员作为职业选择。1933年阮玲玉饰演电影《三个摩登女郎》中女主角,职业便是接线员。

阮玲玉饰演电影《三个摩登女郎》

下图是上海观复博物馆新展《风景旧曾谙》中的一件展品——红木“公余雅叙”麻将。比较有意思的是盖子上刻有“电话号一五八二”。民国初期时期沿袭清末,仍然是以四位数字的电话号码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出现了五位数字。另外,从1935年出现了公共服务号码,涉及救火、报警、报时等多项服务,与今时今日也没什么不同。

民国 红木“公余雅叙”麻将 观复博物馆藏

电话传入初期被称为“德律风”,乃是根据英文telephone音译的,现在我们普及的“电话”乃是受到日语借词影响。对于这个新奇的舶来品,人们充满好奇,也满腔疑惑,故此在一些早期的报刊上也会有解释德律风工作原理的科学知识。

西学的引进,使得小说家开拓了视野,类似《无线电话》这类晚清科幻小说在晚清实际上是极多的。在许指严的《电世界》描绘电力发展重振中国甚至一统世界;在梁启超写的《新中国未来记》描绘了一番孔子降生后2513年(即1962年)时中国政治制度的设想。

若是真有一部无线电话,沟通晚清民国的诸多前辈,他们是对我们今天世界,又有何种感想呢?

参考资料:

《<人鬼情未了>之晚清科幻小说版》 鲁卫鹏

《上海电话事业研究》霍慧新

作者:观复居居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