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大清战败,这给了清政府一个深刻的教训,原来的旧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了,大刀长矛怎么也干不过洋枪大炮,朝廷痛定思痛,决定练新式兵。
袁因为在朝鲜平叛之中的突出表现,加上后期上书表述的建议,所以进入了高层的视线,最后把训练新军的任务交给了他。练兵的地方在新农镇, 天津到大沽火车站中间的一个小站,本来新农镇是很荒凉的一个地方,荒无人烟,只是通了铁路后成了个小站,所以后来就叫做小站。此次小站练兵,给了袁一个培养自己势力的机会。
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发迹的最重要的一环,很多后期的北洋大佬也是在此诞生的。当时袁身边几乎没有懂军事的人才,于是招募了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冯、段、王被称为北洋三杰,而梁是在某次夜间训练时掉到水里淹死了,基本没他什么事了。
袁世凯认为清军所以不能一战,有基本的原因,就是在一切编制和组织上都不能符合时代,所以须从基本的军制上革新,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因此他获准精练1.2万人,作为新建陆军的基本武力。其中包括步队八营,共8000人;炮队两营,共2000人;马队两营,每营500人,共1000人;工程队一营,计1000人。合共1.2万人。以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临时调遣。在编制上分为两翼,设统领二人,下设分统、 分领训练,每分统统辖步队二千,炮队二千,马队一千。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军事上训练新军,在制度上,光绪也想改革一下,于是有了百日维新。
当时康有为认为中国落后,就落后在制度上,在甲午战败后,联名1200名举人起草了万言书,内容是反对和议,迁都再战。书中写到: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封书亦未被转上,可是,却传遍了北京城,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第二天会试发榜,康中进士第五名, 殿试降二甲48名,授职工部主事。他再起草一个奏疏,请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这奏疏由都察院转递,终于被光绪看到了,非 常感动,命抄四份,一份呈西太后,一份留军机处并分发各省督抚将军,一份存乾清宫, 一份存勤政殿。
后康有提出几点: (一)实行君主立宪。(二)整顿 吏治与财政。(三)实行新式教育政策。(四)兴办社会福利。(五)振兴工商事业。 (六)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七)仿效俄法日以定国是。这篇大文不仅传遍北京, 上海的报纸也刊载出来。
后来皇帝召见康有为,君臣经过谈话后,对光绪冲动很大,于是决定变法图强。1898年4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但守旧一党反对,而且康的政令下到地方之后,并没有被施行下去。官场老油条们都在等着慈溪的声音,他们都明白一件事:别看现在光绪蹦的欢,太后一出,变法全完蛋!
果然,在八月初六日,慈禧复出,被软禁在瀛台,同时下令抓捕康有为等主要维新派。之后慈禧传旨:谕军机大臣等: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 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
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是康有为胞弟,习西医,因照料兄病赴京,维新后留京佐理康有为的文书。
杨深秀:山西人,曾任山东御史,力赞新政,曾劾守旧派许应。
杨锐:四川人,曾任内阁侍读,为张之洞得意门生,曾赞助强学书局,后加入康所 成立的保国会。
林旭:福建人,曾任内阁中书,为荣禄幕客,是康的弟子。
谭嗣同:湖南人,江苏候补知府,才气纵横,学识渊博,曾在湖南倡行新政,极有 成效。是康的私淑弟子。
刘光弟:四川人,刑部主事,曾参加保国会。
慈禧重新执政后,立即把新政全部推翻,已裁汰的衙门和冗员一体恢复,八股文也一并恢复,武科照旧考箭刀弓石。维新变法唯一留到后世的政绩,只有一个京师大学堂,便是北京大学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