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上培训班还是给娃自由,父母的不同选择,会让孩子有不同人生!
家长大多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激烈的竞争让越来越多家庭成为补习大军的一员。
最近,知乎上有个问题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一直在玩"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有什么不同?
说实话,问题挺难回答的。准确的对照样本怎么可能找到呢?什么叫"一直在玩"?什么叫"不停在上培训班"(请定义多高频率叫"不停")。反正,这种讨论就不能太认真,科学性是谈不上的。
不过,做爸爸妈妈的,看到这个问题,还是会"心有戚戚"。让我们纠结的不是要不要上培训班,要不要玩,而是在玩和培训之间如何拿捏度。
大家知道,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今天分享3个关于在"玩"和"培训班"拿捏"度"的故事,看看不同的角度。
★ 1、我宁愿把上培训班的钱带他去看世界、买乐高
这段故事,是在知乎上提问题的那位网友分享的。是的,我觉得我们在玩上真的蛮拼的!
我不是全职,要上月薪三千的班轻松看报纸,能陪孩子的时间我尽量都在陪他,说真的,我好想睡个囫囵觉啊!
具体讲下我们都在玩些什么:天气好不冷的时候,差不多一半时间在楼下和小朋友玩,另一半时间在家玩;在家的时候,一半时间拼乐高,剩下的用各种材料画画(水彩、彩铅、水彩笔、丙烯甚至剃须泡沫)玩儿粘土、有选择性的看动画片真人秀。
每天晚上睡觉前会讲各种绘本,最近讲的多的是这本登月,字数并不少,当然前几次读我会讲一句英文,百度翻译一遍中文。
今年刚好是登月50周年,准备下个月发了三千工资,把乐高新出的登月舱和之前的土星五号拿下给他玩儿,顺便继续讲讲我能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我会带他看很多电影,特别喜欢的还会二刷!最近看了《海蒂和爷爷》《玩具总动员》《阿波罗13》还有戏剧。
每年,我和他爸爸都会带他出行一两次,开始选择是海岛,慢慢加入更多的内容。
今年一起去了我和他都喜欢的音乐之声的故乡,住了特拉普一家曾经住过的房子,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能讲解的我都尽量给他讲解了!
隔壁家小孩5岁从两三岁开始参加各种培训机构英语、体能、游泳、舞蹈、唱歌、钢琴、古筝、平衡车、马术、思维、绘画等等……
真的这只是不完全统计!是一个孩子上的,今天看到她妈妈发朋友圈,最近在学硬笔书法,觉得一手漂亮的字是入学前必备技能。
而我们也是5岁上免费公立幼儿园,除了背背古诗、做做思维训练,什么都不教,我们平时除了从读绘本就开始听英文绘本,上了个不教技法的画画班,周末学学游泳以外,什么都没学。
不知道上那么多课外班需要花多少钱,但我宁愿把这些钱带他去看世界,买一套又一套的乐高。
★ 2、存在即合理,报班是无奈却最优的选择
这段故事,来自知乎网友@沈世钧(软件架构师)的高赞回答。
叔本华说,我们的人生必须面对两个根本矛盾:匮乏和无聊。
针对家长,我重点说"匮乏"吧。这两个矛盾的解决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幸福程度。
童年的时候,因为受家长庇护,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除非特别极端,童年既没有匮乏之苦,又不会感到无聊。
这也是为什么就我们的一生来说,童年往往是最幸福的时光(现在很难说了)。
到了青年,初入社会,面临就业、买房、婚姻等人生大事。
无论是买房,还是结婚,如果想要占据有利位置,一般都需要强力的经济支持。而就业好坏的首要指标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看收入多少。
但要找到一个好工作,就目前看,对普通人来说,至少在前几份工作中,学历还是第一因素。而学历好坏的第一指标就是名校,而要考上名校的主要途径就是高考。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必然会出现一个趋势,家庭和个人会最大限度的投入财力和时间到学习中去,直到穷尽。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要给孩子报各种文化课辅导班,而孩子几乎要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在当前制度下,要通过竞争来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
还有家长提出,难道只有报文化课辅导班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吗?难道家长的辅导不行吗?理论上是可以的。
但家长要思考几个问题:家长的辅导效果是否真的能超过教育机构?家长付出的机会成本。
教育也是一个专业领域,虽然当前很多家长的学历并不低,单从知识传授上来说,辅导孩子的功课并不成问题。
但知识是生冷的,要把家长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这个过程是需要技巧的。而且知识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也是分着轻重缓急的,有就是说有重心的。
因此,如果要高质量的、系统的辅导孩子的功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在当今职场上,压力巨大,自由时间短缺(想想996)。
所以家长如果决定把孩子功课的辅导完全承担下来,一定会大大贬损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即使有某个家长可以不报辅导班,自己来辅导,完全不用付出任何机会成本。但是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只不过是把在辅导班的学习换到了家里而已,孩子真的不见得就比辅导班更快乐。
所以说,辅导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选拔机制。家长们的做法是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接近于最优的选择。
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带来的负面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一个是家庭付出的巨大财务成本,另一个是家长和孩子的焦虑。但最严重的后果,是孩子童年的快乐基本被剥夺了。
人生最应该,也最有可能快乐的时光,就是在童年的时候。青年时,有奋斗,中老年时,有衰弱和病痛。
这样算下来,人的一生大概也就只剩下苦了。那么童年的时候,付出的金钱和艰辛又有什么价值呢?然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又非一个家庭应该冒头出来挣扎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长决定在孩子的童年的时候,把上辅导班的时间用来自由的玩耍。
虽然不敢说绝对,但大概率,就考试成绩来说,要比那些上辅导班的孩子要差。那么在高考的选拔机制下,孩子很难考上好的大学,选择好的专业。
所以,现在的家长为孩子报文化课辅导班,并不都是无脑跟风。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现状而做出的无奈(最优)的选择。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孩子在青年的时候能有一个好工作,从而避免人生匮乏之苦。
★ 3、培训班是这一代孩子的经历,得失成败,让我们从容以对
这段故事,来自网友@自然的孩子的真心话,好恰如其分,还能唤起童年回忆。
玩和学不对立吧?一直玩的孩子也不都是傻玩儿,上培训班的孩子也不见得就真学进去。玩和培训班其实也不冲突,毋须对立。
不过,想想小时候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娃,还真是勾起一波回忆杀。不妨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我小时候没上过培训班,因为没有。闲暇课余,就剩下玩了。读书是玩,跟同学打口袋是玩,上房揭瓦都是玩。
那时候大家都一样,考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有同学初高中就去读职高和技校,可能是因为不是学习的料,也可能是家庭原因,真的供不起,需要他她提早工作为家庭分忧……
父母不会动辄斥巨资去旅行,也没有太多玩具,上学以后,玩具自制的居多。要不就是整一些高流通的玩具,比如打个piaji,弹个玻璃球,这类游戏靠技巧可以成为大赢家,也可能秒变"穷光蛋"。
简单的复杂的DIY的玩儿法比比皆是。想来真是幸福啊。想想这是玩儿带来的幸福感,肯定比补课开心啊。
我特别怕我的孩子失去这些,不知这些,盲目痴傻地活着。一直上培训班有这样的风险……
时间有限,都被培训和补习占用,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学又为何吗?不明所以浑噩地活着,直到老去,无聊无趣。
可是培训班是这一代孩子的经历,逃不掉的。这是他们的生活,有大致相同的生活轨迹。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会玩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在玩中学习,也享受人生。
上培训班兴趣班补课班,培养喜爱的兴趣,提升水平,玩得好,才会体味出真趣味。
每一代人都各有高下,都有各自的人生,但幸福始终是一种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但究竟怎样是幸福,各人标准也不同吧。
我要求不高,惟愿孩子能好好生活,知冷暖,知热爱,不盲目,有理想,有动力,有趣味地开心生活。
声明:本文来源这样学综合整理自网络,由公众号《零点高三》排版编辑。本次转载重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