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微博有这样一个话题的投票——“你父母会和你道歉吗?”
“不会”这个答案一骑绝尘,远远把其他3个答案甩在身后。大家看法出奇一致,让爸妈道歉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我从小到大就没听到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父母:对不起=吃饭吧
大人不爱道歉,孩子委屈巴巴,这样僵持着,家里气氛凝重谁也不自在。为了让事情尽快过去,家长们最爱使用小时候哄孩子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假装事情没发生。
妈妈这样道歉:“来吃饭啦!”
孩子这样原谅:“饭真好吃。”
全家进入戏精模式。
哎,连台词都整齐划一,这届父母是国家统一派发的嘛?
除了主流道歉方式,还有这么几个我们同样耳熟能详的模式。比如:
“虽然我有错,但还不是为了你好……”
“你就说你自己有没有错?”
“回家路上帮我带瓶酱油!”
家长这么烧脑又毫无创意地给自己找台阶下,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理解可能爸妈自知理亏却又不好意思说。但是,这种间接的和稀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核心矛盾始终没有面对。
不可能每次发脾气都100%是孩子的错——嫌孩子出门太晚可能因为咱们临时调整了计划,嫌孩子挑食可能因为做的菜都是咱们自己爱吃的,孩子之所以大喊大叫也许是因为咱们自己就没带好头儿,大人说到没做到的事更是家常便饭……自己错误也一堆,为什么说孩子错的时候理直气壮,对自己就想瞒天过海呢?
各位爸妈们,还是要剖析一下自己,为啥给孩子道歉的心理门槛这么高吧。
为什么歉在心底口难开?
要常爸说,还是因为父母放不下“偶像包袱”。习惯在亲子关系中自己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父母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尊严不容挑战。如果向孩子道歉,觉得会减少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削弱做父母的权威,以后孩子更难服从管教。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道歉不仅不会让孩子轻视你,反而会更崇拜你。
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艾丽卡·蕾丝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What great parents do)一书中说过:
“优质父母知道,道歉不会削弱他们作为父母的权威,它是一种自信、正直和有担当的表现。”
而你不道歉,才会让孩子更难管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想教的不想教的,有意无意的表现,他都在模仿。如果你做错事情逃避道歉,那么孩子犯错也会如法炮制。
当父母向孩子道歉时,不仅仅是在承认自己有错,其实也在向孩子传达这样的观念:
● 道歉并不可耻,也不丢人。
● 道歉的目的,是让对方感觉好一些。
● 我们都有伤害别人的时候。当我们犯错后,承认错误并为错误负责很重要。
这些观念,显然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
什么时候该向孩子道歉?
1、道歉从“意外”的小事开始
其实家长不用严阵以待,道歉不是什么上纲上线的事情。很多生活中的小“意外”,随口就跟孩子道歉了。比如孩子看书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发出噪音了,那就及时跟孩子说:“哎呀!对不起,吵到你了。”
任何时候,只要不想自己行为被孩子模仿,你都可以用道歉代替说那句“别学我啊”。
2、孩子认为是大事的时候
单独把这一点拎出来说,是因为大人小孩之间的错位太多。你认为芝麻大点事,在TA的小世界里可能是“天塌下来”不得了了的大事。所以,自己的无心之错导致孩子反应很激烈的时候,也要道歉。
比如,孩子最爱的笔记本用完了,你本来答应下班给他带个新的回去。但是路上接了个电话会议,就把这事给忘了。你可能觉得这有啥啊,改天买一样,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期盼了一天的快乐。
所以,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认真真诚地跟孩子道歉:“我今天没有买笔记本,我很抱歉!”
如果孩子还是哭哭啼啼,你该怎么办?“我又不是故意的!”“我都道歉了还要怎样?!”“多大点事,有完没完!”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一定是对正确的道歉有什么误会。
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
1、蹲下或弯腰,跟孩子的视线平行
还说刚才笔记本的事,有的大人知道要道歉,就边干活边说,“行啦行啦,妈妈对不起你啦。别哭了。”态度敷衍。
道歉,不是为了让自己心理舒服,不是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不是为了止住孩子的哭声,是为了安慰孩子受伤的小心灵,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好受一些。Ta内心舒服了,自然会不哭。
常爸强调大人蹲下,跟孩子有眼神交流。就是要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我在直面自己的错误,努力尊重你的感受。”
2、陈述事实,但不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道歉不仅仅需要说声对不起,往往还需要解释为什么。可有的家长解释变了味儿,“妈妈忘了给你买笔记本,还不是因为忙着开电话会议,为了给你挣钱,才累得丢三落四。”
这根本不是在道歉,这是在指责,甚至可以说是狡辩。不管理由是什么,错了就是错了,解释再多,也要拐回自己的错误上来,否则就是在找借口。
正确的道歉应该这样:
“因为半路突然来了个电话会议,我忘了买笔记本。但是参加电话会议不应该成为我忘买笔记本的理由,我很抱歉。”
然后还要记得提出补救方案:
“我明天一定给你买,你看,我给手机的日程表加上这一条,然后再设个闹钟,明天一定忘不了。”
3、把“吃饭啦”换成“sorry”试试
最后的最后,有些父母实在无法张口对孩子说“对不起”三个字,常爸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tip:用“sorry”代替“对不起”,你会发现好像道歉没有那么难为情了。
人们用不同语言表达相同内容时,心理感受会有所差异。举个例子,你可能不好意思说“我爱你”,但是说“I love you”则感觉没那么肉麻。大多数人用母语表达体验到的情感强度更高,这里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外语效应(foreign-language effect)”。
我们的母语习惯跟强烈的情感联系起来,语言很容易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发高度的情绪反应。但是外语不然,使用外语间接抑制了大脑的情感处理。所以当我们用英语说出“sorry”时,它表达了我们的歉意,但又不会给我们带来像在母语中听到的那种情感冲击,心理感受会好很多,相当于有个缓冲,更容易说出口。
当然,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孩子知道sorry是什么意思,明白你是在向TA道歉。这个方法只是个暂时的替代方案,让那些不习惯向孩子道歉的父母没有心理障碍地迈出道歉的第一步,慢慢习惯后,还是用母语道歉更真挚一些。
本来写到这里文章打算结尾了,又想起来一件小事。常爸当年参加论文答辩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同学做的毕业设计很优秀,但是有一个小地方考虑不周,犯了个错误,导师们指出后,他解释了一堆客观原因,哪怕听起来再牵强,他也不愿意说一句“对不起,这个地方是我不小心搞错了,我回去改正”。其实毕业答辩中有点错误很正常,只要在终稿修改过来就可以了,但是他潜意识里认为“认错”是件很丢脸的事,传递给导师们的只有一个意思——我不接受你们的意见。这个傲慢的态度,致使论文已经很优秀的他,最终在“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中落选了。
常爸在工作中也最烦下属明知自己犯了错,却花大量的时候找各种理由辩解。有那个时间,不如说一句“对不起,是我搞错了,下不为例”,然后把时间花在纠正错误上。
你不对孩子道歉,看似没什么。孩子没有跟你学会道歉,看似也没什么。但是,这个影响其实不动声色又长远,职场上人们默默和TA保持距离,亲密关系中两人总是闹僵,TA的人生会凭空多出很多挫折。你少说三个字,孩子多麻烦三十年,何苦呢?
你会向孩子道歉吗?欢迎在留言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