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对秦始皇知道很多,他有独特办法_采访过始皇帝的御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73
导读

即便这个传说有水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就是夏无且和西汉的董仲舒是好朋友,而司马迁,曾经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就有了传说,生在汉代的司马迁,为了写前朝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特意通过老师,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

荆轲刺秦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次未遂的刺杀事件。如果这次刺杀行动成功,中国后来的几千年历史,都将会被改写。关于这段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过详细的记载。可是,为什么司马迁会如此清楚这段发生的深宫中的惊变呢?据传说,司马迁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采访过秦始皇的贴身御医。这位贴身御医是何许人?司马迁又为何能找到他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关于荆轲刺秦王这段故事,但凡是中国人,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在这里,小编也就不费笔墨了。今天,一提起这段故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荆轲是否有能力去完成这项勇者行动;或者,热衷于分析这场刺杀行动里,到底荆轲是第一杀手,还是秦舞阳是第一杀手。其实,大家都忽略这了场刺杀行动中的最关键的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秦始皇的贴身御医,叫夏无且。秦朝时,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而且,还有在秦王身边配备专门的贴身御医的制度。不管秦王到哪里,贴身御医总会离秦王最近,随时待命。可在整件刺杀事情中,对夏无且的描述基本上是一笔带过。只说在荆轲一手抓住秦王,一手拿着匕首要刺杀秦王的时候,夏无且把手中的药袋子扔了过去。随后,众人喊秦王用背剑的方法抽出长剑,击杀了荆轲。如果按记载所用的笔墨来看,夏无且在这场事件中顶多占三分之一的功劳。可事实上,荆轲的计划本来很周密的,他料定殿上除了秦王腰上的那把长剑,再无任何兵器。

而荆轲想发挥匕首的作用,就必须贴近秦王。可不管怎样,两人也不可能脸贴着脸。所以,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只要不让秦王拔剑,他就有绝对的胜算。可是,关键时刻,夏无且却用手中那根本与武器八竿子打不着的药袋子,为秦王争取了最关键的几秒钟。正是这短短的几秒钟,秦王离开了荆轲的攻击范围,并且拔出长剑,形势随即发生了彻底的翻转,这场刺杀,才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说,让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首功,是夏无且才对。

以后的日子里,夏无且在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上,还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对这段历史写得很详细。关于司马迁的写作风格,西汉的杨雄在《法言》中说:太史迁,曰实录。说白了,就是司马迁写东西最讲求实事求是,一不夸大,二不隐瞒。可是,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深宫之内的,当时即没有小报记者,也没有网络直播。这场刺杀事件,又关乎秦王的声誉,所以除了在场的当事人,别人是不可能知道的。可在场的人中,具有第一视角的,敢于保证自己所言不虚的,只有当事人秦王,荆轲,秦舞阳。在司马迁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全都死了。对了,还有御医夏无且。也就是说,最能说清楚这件事情的,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就是扔药袋的御医夏无且。

所以,司马迁要想写清楚这件事,就只能找夏无且了。可是,秦朝灭亡了,已经是大汉的年月了,夏无且还在吗?在,夏无且不仅医术高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寿。他成功地从秦朝一直活到了汉朝,而且有传说,他整整活了一百岁。即便这个传说有水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就是夏无且和西汉的董仲舒是好朋友,而司马迁,曾经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就有了传说,生在汉代的司马迁,为了写前朝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特意通过老师,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夏无且,请他讲述了那段差点儿改写历史的刺杀行动。

因为夏无且的证言,给后人留下了详细而又完整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记载。但是,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的事情,就因为没有留下详细的证言,而越来越模糊,有些,甚至留下了相反的记载。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一件历史事件都应该有心理准备,我们眼睛看到的,有时也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