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的一座桥,见证是“泾口市”的沧桑,它是_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21
导读

本期推出《千年寿安桥,见证“泾口市”的沧桑变化》,感受水头镇3000年文明发展历史中保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物。这里矗立着一座寿安桥,早在元代时期,它就以“泾口市”闻名遐迩。遥远的当年,泾口与寺前实为北港区域经贸…

水头千年古镇,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本期推出《千年寿安桥,见证“泾口市”的沧桑变化》,感受水头镇3000年文明发展历史中保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物。

水头镇詹家埠由占江村、埭头村、寺前村三村组成,是平阳县西部地区人员和物资通过水路直达鳌江中下游地区及外部的交通咽塞。这里矗立着一座寿安桥,早在元代时期,它就以“泾口市”闻名遐迩。

寿安桥于晋天福二年(937)兴建,浦有桥三间,桥为亭六角,飞檐步栏,雕栾镂楶,壮丽无比,桥长22米,宽仅4米,桥墩为条石纵横堆砌,呈三角状。而经千年变迁,浦有桥三间也已变为两间。桥旁三棵百年无柄小叶榕,歪斜着身躯,经过风霜雨露,长满青苔的枝干和裸露的根须,深深扎入桥墩,垂露在水面,偶尔微风掠过,轻摆的枝条不时掀起阵阵涟漪,晕开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波痕。立于桥头,幻想自己也曾从这桥面走过,打一纸油伞,任凭雨水从伞面滑落,溅起千年的风花雪月。

曾经的桥下,千帆穿梭,来自温州港、洞头岛、鳌江埠等地的海运船舶,满载着外埠的货物纷至沓来,“泾口市”声名远播。那时的繁华,成就了古桥,也沧桑了古桥。南宋诗人麻步人林千之进士作《寿安桥记》曰:“泾川通圜带匮,故为万商之渊蔽。”宋元年间,泾口寿安桥一带已是商贾云集之地。历经千年风刀雨剑和无数次的洪水咆哮,寿安桥依然坚不可摧,成为我县珍贵的古老桥梁,也是百年詹家埠值得骄傲的人文地标。

寿安桥是久远的传说、公元937年,南唐定都金陵,大兴土木之时,千里之外的泾口渔民,苦于水陆相隔,始建寿安桥,六年乃成,旋即为通商大衢。南宋诗人、进士林千之的《寿安桥记》曰:“泾口通环带,故为万商之渊藪。”遥远的当年,泾口与寺前实为北港区域经贸中心,那从温州港、洞头岛、鳌江埠纷至沓来的海运船舶,满载着外埠的商品,泊在寿安桥下,物流贸易无止日,于是,“泾口市”声名远播。

在寿安桥的桥头,便是元至正年间(1341-1368)修建的华光殿,习称“桥头宫”。华光殿原为木构三间宫殿,历代迭毁迭修,经多次修缮,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如今的华光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然而亘古不变的,是它仍旧静静地挺立在寿安桥头,望着从寿安桥上过往的行人,佑护着这一方疆土。

你53个北港(水头.腾蛟.南雁.麻步.山门.凤卧.怀溪.顺溪.闹村.青街等)朋友已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