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近日,俄罗斯媒体集中报道了新型“先锋”高超音速导弹的近况。11月26日,俄罗斯国防部称俄方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内向美国检查员展示了RS-26“先锋”导弹系统。消息中称:“美国检查小组11月24日至26日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内在俄罗斯境内,俄方已经向美方展示了‘先锋’超音速导弹。”
俄国防部指出,该导弹系统预计将从2019年12月开始进入战斗值班状态,俄方为了保障《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可行性与有效性,向美方进行了展示。对此,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主任伊戈尔∙科罗琴科表示,“先锋”高超声速导弹系统正式进入战斗值勤,将打破美国抗衡俄核力量的美梦。
图片:向美方展示的“先锋”高超声速导弹系统。
为什么俄罗斯的新型导弹要接受美国人的检查呢?
2019年8月2日,《中导条约》在美国正式退出后失效。《中导条约》全称《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87年12月8日由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条约禁止双方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但对海基和空基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并没有做出限制。
图片:按照《中导条约》,美方检查员检查苏联销毁中程导弹,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美国。
美俄两国近年来多次相互指责对方违反该条约。莫斯科称俄方一直在忠实地履行条约,认为美国的指责毫无根据。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指出,俄方对美国履行该条约的情况也有重大质疑。
而这次所指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3)是,美国和俄罗斯在2010年签署的,这是目前俄罗斯和美国之间限制武器的唯一条约,规定了双方对新型战略武器之间的检查知晓权利。该协议于2021年2月到期,目前华盛顿尚未宣布打算延长该条约。
图片:美方检查员观看苏联销毁SS-4“凉鞋”中程弹道导弹。
什么是《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又称《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是美国和俄罗斯削减核武器的双边条约,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故又称“布拉格条约”。
该条约于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为10年,经双方同意可延长5年。根据条约,美俄两国须全面削减冷战时期部署的核弹头与导弹,在条约生效的7年后将各自的核弹头削减到1550枚,核导弹发射装置和可发射核武器的轰炸机等运载工具的数量减至800件,其中已经部署的核弹头运载工具的数量不得超过700件。
图片:客观上说,这些条约对于消减核武器起到了积极作用。
条约规定,美国和俄罗斯只能在各自境内部署进攻性战略武器,双方通过现场检查和数据交换监控双方对条约的遵守情况。条约还要求美俄两国每年两次交换各自的战略核武库中的核弹头和运载工具的数据信息。
客观而言,《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对于减少核战争威胁、防止核扩散以及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无疑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与《反导条约》和《中导条约》一起,被认为是美俄军控体系的三大支柱,也被视为奥巴马构建“无核世界”的重要政治遗产。
为什么“先锋”导弹需要美国人检查?
科罗琴科说:“‘先锋’导弹列装是俄罗斯为防止核战争爆发做出的贡献。对于俄罗斯来说,‘先锋’导弹系统完全是防御性武器,我们没有威胁任何方面,也不打算发动袭击。”那么“先锋”导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系统呢?
2018年12月26日,俄罗斯发射了一枚RS-18/UR-100N UTTKh导弹,这其实就是西方称的SS-19“三棱匕首”洲际导弹,这种导弹成为目前“先锋”高超声速导弹的助推段。“先锋”导弹在这种洲际导弹的强力助推下,成功命中了堪察加半岛科拉靶场的预定海域,飞行距离6000公里。普京当时就表示,2019年“先锋”新型洲际战略武器系统将进入俄军服役,战略火箭军首个装备该型导弹的导弹团将开始部署。目前的进度实现了普京的预期。
图片:作为“先锋”导弹载体的SS-19洲际导弹。
之所以美国人需要检查“先锋”导弹,其实应该和SS-19洲际导弹有一定关系。根据俄罗斯与美国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俄可以保留105枚只携带一个弹头的SS-19洲际弹道导弹。因此,这种射程达到10000公里的洲际导弹成为了需要双方进行监控的洲际战略武器。
比较有意思的是,乌克兰当时也有SS-19洲际导弹和发射井,根据乌克兰弃核战略,这些导弹绝大多数都进行了销毁。但是有30枚最终移交给了俄罗斯,以弥补乌克兰拖欠俄罗斯的天然气费用。欧美之所以同意乌克兰将这种洲际导弹给俄罗斯,也是因为俄罗斯当时正在和欧洲一起改装SS-19洲际导弹,将其作为航天发射的运载火箭。
因此,这30枚洲际导弹在军控委员们看来其实就是俄罗斯多了30枚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然而,俄罗斯在获得这30枚洲际导弹后并没有将其用于商业航天发射,也没有部署到发射井中进入战备值班,而是与“先锋”导弹进行结合,成为新一代的杀手锏!这可能是让欧美没有想到的事情。
图片:“先锋”和SS-19的结合可以参考东风-17导弹,只是我们用战役战术导弹做助推段,俄罗斯用洲际导弹。
SS-19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老式导弹,目前搭载“先锋”导弹进入战斗值班只是前期试点,未来在重型RS-28“萨尔马特”洲际导弹服役后,这些“先锋”导弹将安装在RS-28上面,形成更加有效的战略打击力。
根据俄罗斯的报道,“先锋”导弹的飞行速度将达到20倍声速,这让美国反导系统完全来不及反应,堪称可以突破世界上任何防空系统。
图片:“先锋”导弹系统最终形态。
高超声速导弹真的无法拦截吗?弱点是什么?
不过,对于“先锋”导弹美国表示一切尽在掌握中,并没有感到非常惧怕。主要原因是这种超过马赫数20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已经被美国数次试验了,就是著名的HTV-1和HTV-2高超声速飞行器。
其中HTV-2的最大马赫数达到了22,HTV-2共进行了A、B两次试验。在2010年4月22日的A试验中,HTV-2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最终飞入夸贾林导弹靶场以北的区域。在2011年8月11日进的试验B中,HTV-2经过夏威夷以北1668公里处,最终飞入夸贾林导弹靶场以北的区域,验证了其横向增程能力。
图片:“先锋”导弹最大速度达到20倍声速,而美国HTV-2飞行器最大速度达到22倍声速。
美国在进行高超声速武器试验中,也发现了这种武器的三大弱点:
一是红外信号强烈,远程预警并非难事。
无论是助推—滑翔还是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其在飞行过程中,要么会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高温、要么会喷出更高温的气体,二者均会产生极强的红外辐射信号,这种强列的红外信号会给反导预警卫星预警、监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以美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体系(NMD)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基红外卫星(SBIRS)为例,其可以准确预测弹道导弹发射时喷出的尾焰红外信号,提供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同样,也可以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红外信号实施监测。
美军近年来正在发展的空间跟踪监视(STSS)卫星系统,更计划利用全球覆盖的方式将具备高性能红外传感器载荷的卫星部署于地球低轨和极地轨道,可以直接从太空监视发射目标,并为反导武器提供火控精度级别数据,无易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克星。
图片:美国新一代导弹预警卫星,正在构建的天基红外导弹预警卫星网对高超声速武器有发现能力。
二是小范围机动能力差,易被抗击武器拦截。
高超声速武器具备机动打击能力,能绕开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从防御薄弱的方向对敌要害目标发动打击,这种机动性来自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在临近空间飞行时的“漂移”绝技。
但这种机动性只是一种大范围机动性,而非小范围机动性,高超声速武器的小范围机动性很有限。这是因为飞行器气动布局并不规则,周边高速气流分布不均,对飞行姿态十分敏感,而飞行器飞行时整体也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会产生热胀冷缩,发生一定的形变,改变气动特性和温度分布,一旦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姿态超过额定角度,飞行器就会失控或被烧蚀解体。
此外,飞行器飞行速度越快,控制系统作动装置(如空气舵)的操控误差放大效应就越明显,飞行过程中存在的空气动压改变更是会引起飞行器震颤,越靠近低空(空气稠密)越明显,美俄两国经过几百次试验均认识到暂时无法突破6马赫以上高超声速飞行器低空有效控制难题,即便对6马赫左右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也必须在飞行全过程中必须保持额定在攻角、额定角速度、飞行姿态,不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
这就意味着,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弹道在小范围内必须十分平滑,面对防空武器的射击,高超声速飞行器既不能像弹道导弹那样采用预先突防机动来躲避拦截,又不能像飞机那样采取临机机动来躲避拦截,末端拦截突防难度较这两种武器都大很多。
图片: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空气舵操控误差较大。
三是通信导航保障实施难度大,作战性能不稳定。
助推—滑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只能攻击固定目标,与弹道导弹类似,该武器发射前将目标坐标和其他参数输入发射系统,一旦武器发射,就只需要与基地保持简单的通信,报告位置和发射后的状态即可。
但为了达到足够的攻击精度,其必须使用GPS系统实施飞行中段修正,特别是在实验时,该武器必须使用通信设备向后方监控站报告温度、气压、攻角等各类状态数据,以供工程师们改进制造工艺和控制方法。
但高超声速飞行器速度超过10马赫,工作于大气层内,飞行器与空气剧烈摩擦,会让周边空气分子形成离解和电离效应,在周边形成厚度不均的“等离子鞘”,“等离子鞘”会吸收电磁波,使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通信信号和GPS导航信号会变得很弱且很不稳定,这就是“黑障”现象。因此诸如“先锋”导弹系统为什么是作为战略武器来设计的,其实和普通的洲际导弹一样,仍然是以打击固定目标为主,如要应用到打击航母等机动目标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图片:“先锋”导弹是以打击固定目标为主的战略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