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几天容易怀孕?这个算法没有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15
导读

用日历法来推算排卵日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假设,就是假定一个女性的月经周期恰好是28天,而且每个周期都必须是28天。 这也就是说,排卵期可以发生在从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的第五天,如果“月经期”是7天的话…

女性容易怀孕的时间是女性排卵前后的几天,因此,这个问题本质上讲就是用日历法来推算排卵日或者排卵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关月经和生育时间推算,国内医界很多人都在使用“月经后”(或者“月经干净后”)作为时间轴上的原点,这其实是一个严重误导性说法。

道理很简单,不同人“月经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周期“月经期”也不一定相同。

为什么不能用“月经后”,甚至“月经来潮日”往后推算容易怀孕的日子

用日历法来推算排卵日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假设,就是假定一个女性的月经周期恰好是28天,而且每个周期都必须是28天。

这样,一个月经周期的卵泡期+排卵期=14天,黄体期也=14天,两者之和恰好是28天。

或有人奇怪了,这里咋没有“月经期”呢?

女性生殖周期之所以被称为“月经”,是因为每个周期阴道出血是一个外显性状况,可以被直观地观察到。

实际上,女性生周期本质是卵巢卵泡发育、成熟到排卵的周期;而这个周期性变化的驱动力是脑-垂体-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

因此,严格来说,怀孕与月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卵巢卵泡的周期性变化直接相关。

而排卵的发生,说到底是垂体LH促黄体生成素和FSH卵泡刺激激素脉冲式分泌高峰发动的。

而这个时间间期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一般垂体激素会有2、3次脉冲分泌潮,也伴随着优势卵泡直径增大-缩小-增大的变化。

最后一次激素的爆发式分泌,促使优势卵泡“破茧而出”形成排卵。

2003年,加拿大的一项研究专门对此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一个月经周期中,卵泡直径大小变化呈现增大-缩小-再增大的波浪式变化,其中68%呈现两波模式,32%呈三波模式,才最终形成排卵。

这一研究还被通俗媒体荒唐地解读为“一个月经周期可以有2次排卵”。

问题是,这个荒谬的说法在国际(包括国内)上居然长期流传达10年之久,直到2012年研究团队直接出面进行辟谣澄清。

这样,一个生理周期中的卵泡期时间的长短就存在很大变数,短的可以短到只有5天,长的可以长到19天,表现在月经周期上可以分为短周期、常规周期和长周期三种类型。

短周期可以短到21天,长周期可以长到35天。

这也就是说,排卵期可以发生在从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的第五天,如果“月经期”是7天的话,排卵就发生在月经还没有干净的时间内。

而在长月经周期中,排卵可以发生在月经来潮的第19、20天。

这就是为什么说“安全期避孕”不靠谱的原因;也是根本不能用“月经后”来推算容易怀孕日子的原因。

退一步说,即使以月经来潮第一天作为时间原点推算,排卵可以发生在第5到第20天的任意一天。

由于卵子和精子在女性体内都有2~4天的存活期限,因此,在排卵期前后3~5天,总计长达7~10天的时间内性交都有可能怀孕。

这样,“容易怀孕”的时间就是月经第1天,到月经第30天。

那位说了,这不就是说,整个月经周期的每天都是可以怀孕的日子吗?

没错,使用“月经后”或“月经来潮”作为时间原点来推算容易怀孕的日子,就是这么没有谱。

如何用日历法来推算容易怀孕的日子?

如上图所示,每个生殖周期的黄体期是相对固定的(现在研究已经确认,这个相对固定实际上也存在很大变数,这里我们暂且不计较),在12~16天,平均14天。

这也就是说,如果用月经来潮的日子作为时间原点,不是往后推,而是往前推,14天就是排卵日。

这就是使用日历法来推算排卵日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般的表述是“从下次月经来潮第一天往前推14天就是 排卵日”。

以排卵日为中心的7到10天间期就是容易怀孕的日子。

当然,排卵日前后2、3天就是最容易怀孕的日子。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下次”月经是未来事件,这种推算是虚拟的。

也就是说,使用日历法根据月经周期来推算排卵日和容易怀孕的日子本身就是不怎么靠谱,只适用于月经周期非常规律的女性,还得假定所推算的周期也必须一样规律。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