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仍然是天下的诸侯,为啥此后就一蹶不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68
导读

因此,曹操自己在夺取冀州后,迁徙到了邺,以此为基地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这种局面,在官渡之战后,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分裂。 因此,尽管从实力上说,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后,依然有机会卷…

官渡之战后,袁绍仍然是天下最大的诸侯,为啥此后就一蹶不振?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从实力上来说,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是天下最大的诸侯,依然有机会夺取天下。不过,袁绍集团内部的重重问题,使他没有机会兑现自己的实力,难以翻盘。

官渡之战后,曹操未敢直接对河北用兵

官渡之战后,曹操对于下步扩张方向,进行过以下考虑:

1、建安五年年底,曹操想攻江东,被当时正在许昌的张纮劝阻。曹操转而与孙权交好。

2、建安六年三月,曹操又认为袁绍还强,想先打击刘表,被荀彧劝阻。

在多番犹豫后,曹操才在建安六年四月,发起仓亭之战,击败了袁绍。但是,此战只是打破了袁绍在黄河南岸的据点,曹操并未敢渡河深入。随后,曹操又转身对还在汝南的刘备等势力发起进攻,未及北上。直到202年袁绍去世后,袁绍集团发生了内部分裂,曹操才发起征服河北的战争。由此来看,曹操集团对于大规模进攻袁绍是非常谨慎的。

官渡之战后,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

1、战力:基本军力双方基本持平,但袁绍军事潜力更大

袁绍军:实力受损,但战力尤存。

官渡之战后,袁绍和袁谭一顿猛跑,逃到了蒋义渠帐中。袁绍拉着老蒋的手说:我的人头,就交给你了。老蒋避帐而处之,传达袁绍的号令。散败的各军听闻老袁还在,纷纷集结过来,袁绍军威复振。当然,这个复振,也就是收拢余部,官渡之战也没白打,损失的那些部队也是实实在在的。战前的优势是没有了。

但是,我们也知道,袁绍的军事潜力还是很强的,冀州富庶,随时可以征兵,幽州更是产马,而乌桓等地少数民族也受到袁绍的恩惠,乐于为袁绍征战。

曹操军:实力增长有限。

官渡战后,曹操把袁绍军“伪降”者悉数坑杀。

也就是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除了张郃高览带来的降军,其他没有太大的增长。

2、地缘环境:袁绍占优

官渡战败后,袁绍回到冀州镇压了叛乱,稳住了局势。袁绍依然拥有外线优势。

曹操则依然处于内线之中。刘表已经平定了荆南叛乱,拓地千里,带甲十万。孙策虽死,但他生前毕竟想过图取许昌。

作为事后诸葛,我们可以挥挥衣袖说:刘表,座谈客......

但是,就当时而言,这些力量至少是要牵制曹操部分力量的。

3、经济力:袁绍占优

袁绍坐拥青、冀、幽、并。其中,冀州非常富庶。

中原残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因此,曹操自己在夺取冀州后,迁徙到了邺,以此为基地继续进行统一战争。

袁绍集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以至于,袁绍死后,曹操在攻邺时,都难以直接攻取,要采取“缓之则相攻”的策略,诱发儿子持续内斗,才有机会平定河北.

总体而言,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袁绍不能有所作为,主要对冀州本地集团的态度

荀攸曾说:袁绍据有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袁绍又宽厚得人心。假如他的儿子们好好保守家业,那天下的祸害(袁家基业)就没完没了了。现在他们却互相争斗......

这句话,说的是袁绍死后,袁家二子不合引发的悲剧。

事实上,在袁家二子的争斗,不过是袁绍集团长期内部矛盾的继续。

人说袁绍外宽内忌,根源未必在其性格,而在他与冀州集团的关系。

作为外来者,袁绍要在冀州站稳脚跟,就必须拉拢冀州本地势力。但是,袁绍又害怕冀州本地势力尾大不掉,威胁自身。因此,他对冀州集团,外表宽容,内力忌惮。

冀州本地集团与颍川系的矛盾重重,最终引发了袁绍集团的分裂。比如,我们常常知道的,袁绍对田丰、沮授的良策的不听从。这种不纳谏,表面上是袁绍思虑不到位,实际上,是其对冀州本地势力的防范。而这种局面,在官渡之战后,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分裂。

因此,尽管从实力上说,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后,依然有机会卷土重来。但是,因为袁绍集团本身的劣根性,他难以处理好内部关系,最终昏招迭出,连继承人问题都处理不好,最终分裂、失败。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