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李诞火了。在盛产“杠精”的《奇葩说》上,李诞作为结辩代表,用一段九分钟的发言,为反方赢得了观众的欢呼,李诞的言论也引起一番广泛的讨论。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小猫,你救哪一个?这是一个简单的辩题,无论救猫还是救画都是个人喜好问题。无论做出哪一种选择都上升不到道德层面,跟价值体系关系不大。但是不管是作为正方代表的黄执中还是反方代表的李诞,都已经是在远离辩题的本义。黄执中和李诞都升华了主题,前者把猫比作是近处的哭声、名画是远方的哭声;后者把小猫和个人牺牲,名画和伟大事业联系起来。辩论最后因此沦为一场失序的狂欢。
哲学家怎么看救画or救猫?
看来辩论还是得找专业的来,但若论最专业的“杠精”那一定非哲学家莫属,在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哲学家专门教授青年辩论术,他们擅用哲学作为思想利器,上思天文地理,下辩牛鬼蛇神。
牛津大学哲学教授逻辑学教授蒂莫西·威廉森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论述哲学的辩题有一个前提,“一方必须为一种命题辩护,而另一方反对这个命题,两者都遵循逻辑学的严格规则。每一方都必须清楚地表明哪些前提(假设)他们可以接受,哪些前提他们要驳回”,此外,“还需要一些有声望的人充当仲裁者的角色”。
但是在救画和救猫的这个论题下,实际上双方都并没有就前提达成共识,所以《奇葩说》的辩论才会离题,成为一种情绪宣泄,而离辩论的真义越来越远。
具体而言,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救哪一个?这个辩题本身虽然简单,但是它同样很复杂,复杂在于条件的模糊性。所以在辩论之前辩论双方都要就前提达成共识,比如猫,是一只什么猫?流浪猫、别人家的猫、你投入很多感情当做家人的猫……名画又是什么样的名画?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个画家画的画(对当地人来说是名画),抑或是你祖传300年的名画(你认为是名画)……前提的不同,将会有无数个讨论的空间,救猫还是救画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李诞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利用了观众的情感,以及年轻人对主流价值的叛逆,而且偷换了某些概念。倘若把观众换成了中年人(仲裁的角色要做到立场公正,所以要选择不同身份的人,类似于陪审团的角色,当然我们无法这样要求一个综艺节目),李诞是否会赢?笔者作为一个年轻人,也认同救猫的选择,但是李诞的论述并不能说服笔者,而且他的论述有些取巧,他的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在迎合观众,比如只肯定人类最基础的生存价值,否认人类对崇高的追求。其实这不只是李诞的问题,更是《奇葩说》本身的问题。
蒂莫西·威廉森认为,哲学辩论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明辨善恶是非,而是培养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一种自纠系统与一个让不同观点理性碰撞的公共空间。而奇葩说距离这样的讨论空间尚有距离。
但不管怎么说李诞、黄执中以及《奇葩说》至少让大众开始关切柴米油盐之外的社会议题,并且试图在辩论场上说服立场不同的对手,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真理就是在这样的辩论中越辩越明,这也是哲学辩论的目的。
《奇葩说》也折射出了很多人缺乏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快节奏的信息分发冲击着大脑,让越来越多的人把思考的任务,交给了自己信赖的明星、KOL和综艺。遇到一个热点事件,第一反应是先看看别人怎么说,如果别人说的有道理,那就当做自己的观点,拿来就用。从不考虑这个观点到底是对是错,说这个观点的人又是站在什么角度。于是,反转的新闻越来越多。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发声,其实却输出着一样的观点。
比如,朋友圈刷屏的“寻找人贩子梅姨”消息被证实发布方是营销号,梅姨的照片也是假的;B站up主“路人A”利用漏洞薅淘宝店羊毛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但是一个叫“A路人”的鬼畜区up主,却成为了众矢之的、正义网民声讨的对象……
看来,是时候学习下哲学了,因为哲学不仅仅是一门教授辩术的学问,而且可以教会我们独立思考,而只有学会独立思考你才不会沦为风中的左右摇摆的草、被人的收割的韭菜、大众传媒的牺牲品。
最杰出的头脑在思考什么?
哲学,起源于惊异,致力于未确定之一切。在它之下,诞生了数学、天文学、心理学……无数人问过哲学有什么用?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有什么意义?一谈起用处,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种可以立竿见影的,最好还能够兑换成金钱的用处。所以一点都不奇怪,在一般人的眼里,哲学压根就没有什么用。
蒂莫西·威廉森
其实并非如此。蒂莫西·威廉森教授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让-皮埃尔·里夫(Jean-Pierre Rives)是橄榄球联合会的传奇人物,是伟大的法国橄榄球国家队1978—1984年间的队长。在一次新闻采访中,他谈到了他对战术的思考:关键在于,对你要试图获得的东西保有一个清楚和明白的观念;然后,你应该把每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为最简单的组成部分,让它们易于直观,再从此处返回以建构整体。
里夫虽然没有点出法国标签式的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名字,但他遵从了笛卡尔对清楚和明白这两个标语的需求和强调,也遵从了他的著作《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Rule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e Mind)中的原则之一。法国的学校教授哲学课程,这让哲学有了意料之外的用途。
这个案例说明,哲学并不是某种完全与我们不相容的东西;它已经以各种琐碎和重要的方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但哲学究竟是什么?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哲学家又在试图获得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非蒂莫西·威廉森莫属。蒂莫西·威廉森,被公认为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目前担任牛津大学最为重要的四个哲学教席之一的逻辑学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认识论、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波认为蒂莫西·威廉森在当代西方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称赞蒂莫西·威廉森的著作具有原创性和挑战性,“威廉森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榜样,那就是:坚持独立且深入地思考,力求做出原创性贡献”。
蒂莫西修炼哲学已经超过四十年,哲学仍然是他最大的快乐源泉之一。他认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哲学思考的种子,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哲学学习获得乐趣。这一次,威廉森一反常态带来一本写给普通人的哲人养成入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为我们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带我们进入哲学方法论的世界,教会我们如何讲道理、如何独立思考。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哲学是一栋大厦,这就是它的设计蓝图。《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不炒哲学史的冷饭,而是带领我们从好奇心和常识出发,研究一个个具体的哲学问题(比救猫救画更有意思也更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步一步进入哲学的神秘世界。
在这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对于一切事物,人们都喜欢问这有什么意义?哲学有什么用?的确,哲学不能直接拿来用于生产活动,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哲学,反而物质生活越是发达,我们越要学会反思,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
就像数学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哲学更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且还是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底层逻辑。哲学为人类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其实我们生活中许多的烦恼,比如人生的困惑、职业的选择、身份的焦虑、情感的迷茫等等,它的解决路径就藏身在一个更大的“道理”之中,而这个“道理”就是哲学。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要有哲学思维的,因为我们普通人也会面临一些重大的选择。比如你要进行考学,考哪个学校?要读哪些专业?你要进行投资,把钱投到哪些地方去?或者说你要出国移民,到哪个国家比较好?……这些抉择都是要奠基在道理的基础上,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说“我就想怎么样”,还得讲个道理——第一,你得说服别人;第二得说服你自己。
你要为“将来的自己”负责,使得将来的你不会为今天作出的选择后悔。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理由,是翻语文课本能找到,还是翻数学课本能找到?看《奇葩说》也不可能找到!能够向你提供这样类似思维训练的就是哲学。
对每个人来说,不管是要实现个人选择还是个人成长,甚至构建良性公共讨论空间,哲学的独立思考都是必需的一种能力,都需要勤加学习和锻炼,希望《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你有所启发。
[英]蒂莫西·威廉森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 胡传顺译 未读·思想家 2019年11月
(本文由出版方授权发布,文 / 痛苦的苏格拉底,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