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武举制中,主要考试内容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75
导读

“长垛”项目的课试方法为:“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其课试方法为:“穿土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新唐书·选举制》认为“唐武举起武后之时,其选用之法不…

我国古代选拔武勇之材的方式是武举考试,关于武举制创立于何时➙我国古代的武举制度确立于何时?那么,古代武举考试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哪些呢?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

1

长垛

“长垛”项目的课试方法为:“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规”即“院”,如今之环靶。“长垛”规则规定:应试者用石弓和六钱之箭引射,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第,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

2

马射

“马射”又名“骑射”。其课试方法为:“穿土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 马射法还规定:应射者于马上持七斗力的弓,驰马弓射,全部射中为上,或中或不全中为次上,全都不中为次。

3

马枪

“马枪”是测试马上用枪技能的方法。具体为: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马枪”课试法还规定,“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版或四版为上,二版为次上,一版及不中为次。

4

筒射

《新唐书·选举制》云:武举课试内容有“筒射”。“筒射之箭,长才尺余,剖筒之半,长与常弓所用箭等,留二、三寸不剖。为筈以傅弦,内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为一窍,穿小绳系于腕,彀弓即发,豁筒向手,皆激矢射敌,中者洞贯,所谓筒射也”。

5

步射

《新唐书·选举制》云:“步射”为射草人,中者为上,虽中而不法者为次上,虽法而不中者为次。

6

穿劄

《通典》中有“穿劄”的测试方法,即以弓射铠甲,穿透甲片测试弓力。

7

翘关

《文献通考·选举七》云:“翘关者,长一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翘关”是一种举重力课试方法,要求手持门关之一端举之。

唐朝翘关台

8

负重

《文献通考·选举七》云:“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负重”是一种测试负重力和耐力的课试方法。

9

材貌

“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型挑选。以身高六尺以上,“躯干雄伟”者为次上,以下为次。

10

言语

要求在课试提问中“应对详明,并有神采,堪统领者为上,无者为次”。

隋、唐创武举制度,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武举内容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另外,武举的创立,实际上又是对武术本身的推广。仕宦之诱,无疑能激发更多的人的习武热情。武举制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

古代中国文人重文轻武,对武举的记载极少。《新唐书·选举制》认为“唐武举起武后之时,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详书”,这使得我们今天没有更多的资料一窥唐代武举的全貌,殊为可惜。《文献通考·选举七》按云:“然郭子仪大勋盛德,身系安危,自武举异等中出,是岂可概言其不足道邪?唐登科记所载,异科出身者众,独轶武举,亦一欠事。”

免责声明: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文章、图片除标明原创外,多数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号观点,仅供读者朋友阅读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与智慧,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20日内与我们联系联系处理。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