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养育孩子,不懂心理学怎么行-家长如何防止孩子出现自卑情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51
导读

教育的智慧是需要家长好好学习的,孩子生病时,家长往往会放宽平日对孩子的要求,以往不让看的电视也可以看了,以往不准挑食的要求也被取消了,这就导致平日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在生一场病后都荒废了,所以即使是对…

影响儿童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客观环境,而是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以及他们对自身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看法。

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评估他们的处境,以他们错误的判断理解他们的情况。不要期望孩子会按照成人的判断标准来行动,也不要期待他们永不出错,而是要认识到,孩子在理解自己的处境时会经常发生错误。

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即健康的心理是以健康的心灵为前提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健康的心灵也可能寓于有缺陷的身体之中,只要他能鼓足勇气面对生活的困难。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器官完好、身体健康,但他遭遇了不幸的经历,并由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错误看法,那么不健康的心理也会因此而生。

了解孩子的处境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非常重要。但家长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可以关注孩子是否受到了溺爱

孩子通常最依赖自己的母亲,但现在很多妈妈上班,于是奶奶或者外婆就在家带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与奶奶或外婆的关系更为亲密。不管孩子与哪个家庭成员最为亲密,家长都要避免孩子把自己的全部兴趣和注意力都放在其最亲近的这个人身上,而对于孩子最亲近的人来说,她还要担负起将孩子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其他人的责任。

大多数情况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溺爱孩子的角色,他们往往不会拒绝孩子们的请求,因为他们想在孩子心里占有一席之地。有的孩子在外公外婆家或者爷爷奶奶家中呆过一段时间后就不情愿回到自己家里,就是因为他们在祖父母家饱受宠爱与纵容,于是就不愿再忍受家中严苛的纪律和约束了。

教育的智慧是需要家长好好学习的,孩子生病时,家长往往会放宽平日对孩子的要求,以往不让看的电视也可以看了,以往不准挑食的要求也被取消了,这就导致平日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在生一场病后都荒废了,所以即使是对待需要特殊照顾的患病中的孩子,家长也不能随便纵容,忽视对他们的独立性的培养。

了解孩子的处境,还应关注孩子在社交中的扮演的角色,比如孩子对社交是否自信、孩子对人是否友好、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的家庭状况等等

1. 首先看一下:儿童是否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取笑而变得灰心丧气。

一些孩子能够消解别人的嘲笑带来的烦恼,而另一些孩子却很可能因此丧失勇气。后者往往对周围的人抱有敌对的态度,他们会觉得听话、顺从是卑下屈辱的表现。按照他的理解,有礼貌地回应别人的问候也是屈辱的行为,因此他总是表现得傲慢无礼;他也从来不在人前抱怨、落泪,这会造成一种冷酷的印象,但事实上,他只是试图通过冷酷来隐藏自己的脆弱罢了。

2.孩子能否和别人友好相处,他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的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的角色。

这个问题和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或是否拥有信心相关,更与他是偏向于顺从还是征服的欲望有关。

a) 如果孩子喜欢独处,这就表明他在竞争关系中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他害怕和伙伴在一起时无法起到主要作用。

b) 如果一个孩子喜欢收集物品,这可能说明他想增强自己的能力并超越别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超越别人的愿望很容易发展过头,使人变得野心膨胀、贪婪无度。

c) 孩子是否公开谈论自己的情况。有些孩子个性张扬,喜欢吹嘘自己,以补偿他们的自卑感。有些孩子则少言寡语,很少谈论自己,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处于弱势,暴露自己的缺点,因此遭受新的伤害。

3.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能得到很多信息

a) 孩子的功课是主动、自愿完成的,还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完成的?不想完成学校布置的功课表明他有逃避责任的倾向。

b) 孩子是否懒惰?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远落后于别的孩子,那么他宁可被认为是懒惰,而不是无能或者没有天赋。因为一个懒惰的孩子一旦小有成就,就会得到赞美,并听到这样的评价:“如果他不懒惰,没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到的”,孩子很喜欢这种说法。

这种类型的孩子还有以下负面特征:缺乏勇气、精神不振、三心二意、缺乏独立性。还有那些扰乱课堂秩序以吸引别人关注、哗众取宠的孩子也属于这个类型。

c) 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如何?那些喜欢读书,阅读量远远超过一般儿童的孩子往往缺乏勇气,他们希望通过阅读赢取力量。这样的儿童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是却不敢面对现实。

观察孩子喜欢的书的类型也很重要,小说、童话、传记、游记还有客观的科学作品都是很好的阅读题材,也能反映孩子不同的思想状态。此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被色情题材的图书吸引。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为成年人的角色做准备,对孩子进行早期性启蒙教育,而且与孩子建立起友好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免受不健康内容的侵蚀。

4. 家庭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a) 患有慢性病的父母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家庭的物质条件更是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相对于那些家境优越的孩子,那些出身贫困的孩子会有一种匮乏不足的感觉。而如果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家境比父母要好,那种失落感就会加深,这时孩子就会变得异常勤奋,这也是孩子抵抗父亲懒惰的一种手段。

b) 如果孩子初次接触死亡的时刻过于突然,那么将会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震撼。一个对死亡毫无所知的孩子忽然面对死亡,他会诧异于生命终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这种认识可能让他们变得灰心丧气、胆小怯懦起来。从很多医生的传记可以看到,过早地接触突如其来的死亡成了他们学医的动机。孤儿或继子也通常会把他们的不幸归咎于父亲或母亲的死亡,虽然世事难料,但家长也应该尽力阻止亲人死亡对孩子的打击。

c) 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怎样的?对孩子采取太过严厉或是太过温和的教育方法都是不恰当的。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的观点,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只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使他们完全丧失斗志。如果父母溺爱孩子,就会助长他们依赖别人的习性,加强他们的依赖心理。因此,父母既不应该用浪漫美化现实,也不应该用悲观的词语来形容这个世界。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能够从容地照顾好自己。

参考书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儿童教育心理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