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诸葛亮是伟大的千古名相呢?大家可以检点一下,有人背叛过曹操,有人背叛过刘备,在孙权遭遇危境之时,许多大臣也欲弃吴降曹,但却没有人背叛过诸葛亮。
骄狂如魏延,在诸葛亮的麾下即使如何不满,仍然不折不扣地完成诸葛亮交付的每项任务;自负如马谡,失街亭后明知回来就是死路一条,仍然回到军中伏法,引颈就戮;而姜维,作为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实际继承者,统帅三军,为先师未竟之志,呕心沥血,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姜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人生在世,难道必须要以成败论英雄吗?
在漫漫的岁月中,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追求,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困难和挫折而选择了放弃,而有些人始终都在坚持和奋斗。什么是成功?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创造出一番令人赞叹的伟大事业,而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懈地努力过,奋力地拼搏过,热情地付出过,永远向着目标迈进,即使最终倒在了征途中,你就是成功的,无悔的,值得自己和他人永远敬重的英雄。
姜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姜维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得到蜀汉集团的真正支持。自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蜀汉的对外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主动进取而改为被动防御,北进中原的希望泡沫就此全面破碎。
姜维其实没有沾上诸葛亮多大的光,诸葛亮生前对姜维更多的是品行方面以身作则的教诲,能力上悉心的培养,但诸葛亮并没有对姜维进行着意的提拔,姜维从中级军官逐步进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责任。
蒋琬当政,蜀汉的战略全面进入防御时代,后来的费祎也仍然继承这种防御战略。期间屡次遭到曹魏方面的进攻,而蜀汉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数次化险为夷。直到姜维掌握军权时,蜀汉才重新构建攻势战略。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北伐中原是错误的战略,应该谨守防御,休养生息。但要考虑到,人家曹魏有什么理由让你舒服百年?东吴谨守,后来司马家放过东吴了吗?真正动起手来,东吴长年不战的后果就是一战即溃,毫无挣扎之力。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蜀汉要想以益川一州之地,与体量庞大的曹魏进行持久相抗,那纯粹是做梦。姜维完全可以选择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过一段富足安逸的日子,但姜维却选择另外一种道路――为信念而战:
“据上将之重,处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总得有人去战斗。任何时候,优裕的背后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安乐的背后是因为有人挡住了风雨。
姜维并非能力不行,实在是国力太弱,在内又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掣肘,能够以手中这点实力精妙计算,打得风生水起,屡屡让魏军是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如果双方实力对等,邓艾和钟会根本不是姜维的对手。
钟会牵制,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在汉中前线的姜维本部就陷入了困境。其实以姜维的才能和他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他可以有多种选择:投降,以姜维之才,受封至少可为上将,保全富贵权位,而且没有谁可以责怪他,君主和群臣已经全部投降了,姜维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全部责任;战斗,姜维可以率兵继续战斗,以全自己的节义,名垂史册,后人万世景仰。
但姜维放弃了名,放弃了节,放弃了利益,选择了最委屈自己的方式——阴谋。对于姜维这样一个注重名节品格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当年叛魏投汉,如今再叛蜀投魏,大事若成,又叛魏归蜀,姜维在史书上将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姜维的设计非常诡谲,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父子和其武装力量,再借钟会的不臣之心杀掉所有的魏将,再封住要道,将魏军一网打尽,重新复辟蜀汉。
他几乎就成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后关头,历史选择了统一,姜维梦破,自刎而死。魏军将士恨之入骨,将他剖腹取胆。
为什么魏军将士如此恨姜维呢?姜维的计策实在是太毒了。魏军将士们拼死作战,本来都立下了灭国之功,都能得到嘉奖和封赏,但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首先造成了魏军的内讧,自相残杀;其次,姜维再怂恿钟会拘禁众将,差点来个集体屠杀;姜维虽然计划没有得逞,但魏军将士们由于都被迫卷入到这场纷争中,被蒙上了作乱和背叛的污名,前面所有的功劳都将被一笔抹煞。
这就是姜维最狠毒之处:如果他成功了,魏军将士们全部要倒大霉;即使他失败了,魏军将士们仍然全部都要倒大霉。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涌现出许多雄才大略的主君,智谋深长的谋士,勇冠三军的猛将,也涌现出像姜维这样勇于拼搏和战斗,勇于付出忠臣的名节和军人的荣誉,只为了心中那分永远不息的信念和抱负。
姜维,确实是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