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历史,承载中华文脉。
让我们走进那一段段档案所记载的历史。
寻找乡村故事,建设美丽大花园!”
由浙江省档案馆和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推出《乡村振兴浙江行》之“跟着档案去旅行”系列节目,每周五21点45分在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节目根据省档案馆和各市县档案馆馆藏的珍贵档案史料,发掘档案背后的故事。
“高高一池塘、滢滢三千方。西流泽义乌,东灌润浦江。”浙江义乌西北部的大峰山麓的分水塘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境内四面环翠,岗峦为障,因村中一口池塘的水分两系,因而得名分水塘。
而这里就是陈望道的家乡,也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地。
陈望道故居建于清宣统元年,属于前廊式天井院结构的砖木建筑。如今这里被作为陈望道纪念馆。这一张张镌刻着岁月印记的老照片,这一件件记载着信仰之源的老物件,都细细述说着那些年有关真理味道的故事。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1920年2月,他带着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宣言,和陈独秀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宣言,回到了义乌分水塘老家。为了保证翻译时不被打扰,陈望道搬进了老宅柴房中。
为了保证翻译时不被打扰,陈望道搬进了老宅柴房中,日以继夜,废寝忘食。老母亲看到陈望道工作比较辛苦,特地送了粽子和一碟红糖给他吃。陈望道一边思考着一边拿起粽子来吃,竟错把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当母亲问他够不够甜,他还回答说,够了,够甜了。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让170年前西方的一把火,接续前行,从此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引导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战士。
望道精神与乡村振兴
在望道精神推动下,义乌乡村振兴车轮快速飞转。改善村庄环境、打造一街一居一馆建设,这些年来,分水塘村朝着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文化名村的目标,积极努力着。
这些年来,城西街道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和丰富的山水景观,规划打造了全长13公里的望道信仰线,使之成为义乌十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之一。
一百年前,青年陈望道苦难中求索大国解困之道。一路栉风沐雨,初心不改。他的精神至今激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如今的义乌正焕发着信仰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代长卷里,书写着“点石成金”义乌传奇,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新丝路新起点。
想了解更多有关义乌分水塘村的故事,记得锁定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今晚21点45分《乡村振兴浙江行》,让我们跟着档案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