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看到许多了天文学家们对于什么样的恒星能为类地生命提供适宜的条件重燃兴趣。这些恒星提供的环境使得类地生命能够在他们所在的行星的宜居带生存发展。比如在Trappist – 1星系和比邻B系外星系中的行星,这些行星都是围绕着M型红矮星公转的。
Trappist – 1星系与太阳系宜居带的对比 图源:Reddit
半人马比邻星大小比较 图源:NASA
而这类行星适合居住的可能性一直在下降。这对于想要找到一个有着丰富生命的宇宙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打击。M类红矮星确实是银河系中最大且最长寿的一种恒星。问题是这些恒星的宜居带距离恒星距离的远近。M类红矮星周围的宜居带太近以至于行星暴露在大量的辐射当中,所以很难在这些行星中诞生生命。在我的上一个视频中,我详细介绍了可以承受大量辐射的少量地球有机体,也有一些生物体可以利用他们的优势来利用辐射。而且像木卫二和土卫二这类在红矮星系中的冰壳星球也有诞生生命的可能性。
土卫二 图源:astronomy
木卫二 图源:NASA
所以把M型红矮星周围的行星列为完全不宜居的星球还为时尚早。但这类行星在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够理想的。
但我们确切知道的是G类主序黄矮星能够为生命的诞生提供适宜的条件,甚至可以诞生文明,因为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颗恒星。事实上像太阳这类的恒星并不罕见,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之一——阿尔法半人马A星就是其中的一颗,它只比太阳大一点点。
哈勃望远镜观察的阿尔法半人马A星和阿尔法半人马A星 图源:Planetaria
太阳 图源:网络
但问题来了。马那斯维·林加姆和亚伯拉罕·罗卜发表了一篇非同寻常的关于深入研究M型恒星的论文(链接在下方的简介中),但结果却不尽人意。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关于他们对Trappist – 1星和比邻B星所作的建模的报告。他们首先研究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然后研究了M类红矮星周围的环境。结果发现这类恒星周围的环境并不适宜生命居住。他们得出在这些恒星周围不太可能有像地球一样有生命的世界。就算有生命,也不像地球上的生命一样。可能生命在这些行星上诞生之前,行星的大气层就被红矮星摧毁了。
但这篇论文还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显然,科学家们已经总结出像太阳一样的G型恒星可以孕育生命,但不是所有的G型恒星都可以。并且知道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大量的M型红矮星的周围环境可以变得更加温和,适合生命的诞生。但令人震惊的是所有的K型恒星在经过检验后都有能够孕育生命的条件。
K型恒星提供的条件可能比太阳更佳,甚至能够支持比地球更加多样的行星生物圈。换句话说,地球可能不是宇宙中生命发展进化最理想最适宜的地方。K型恒星是橙矮星。橙矮星是介于红矮星和像太阳一样的G型恒星之间的一种恒星。K型矮星不像红矮星一样长寿,但十分稳定,并且比像太阳一样的G型恒星有着长得多的寿命。就太阳来说,它会在膨胀成为红矮星之前在主序中作为黄矮星一共持续大约100亿年的时间。
现在太阳的寿命正在接近它的一半,即50亿年。这给了在这些恒星周围宜居区域的生命充足的时间来进化发展。时间不仅对生命很重要,也对智慧和文明的最终发展很重要。所以作者认为在寻找系外行星生物圈的证据时,应该优先在K型和G型恒星周围寻找。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可能也会接受并应用这个结论。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贱贱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