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铁皮海怪,才是水中是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94
导读

背部的神秘凸起使之看上去有些像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全新的侧舷多线阵声纳系统,使之可以实现360度水下无死角探测,这在中国海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因为是“二战”战败国,所以日本被要求不准拥有核潜艇,但…

“发明鬼才”达·芬奇曾构想过设计一艘“在水下航行的船”,但可惜没能画出手稿。真正出现在实战中的潜艇,诞生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耶鲁大学曾发明过一艘单人操作的“海龟号”,准备用它攻击英国皇家海军,但未能成行。而这种军备第一次完成袭击任务,则是近百年后的南北战争期间。靠八个人纯手摇前进的“汉利号”潜艇,将炸药包直接杵到了北方联邦的一艘护卫舰上,最终双方同归于尽。

19世纪80年代,英美法意德俄等国都开启了对潜艇的研发工作,美国更是购买了民间发明家的研发成品霍兰九号,并把它编入了海军部队里。而诸国之间的潜艇正式的较量,于“一战”中正式展开。

英德两国的潜艇策略大相径庭,前者坚持近港防护,或者是封锁敌方港口,而德国则奉行臭名昭著的“无限制潜艇战”。也就是说德军潜艇可以不用任何警示或预告,直接攻击驶向英国水域的船只。迫使英国加大护航力度,并从美国方面借入了一定量的驱逐舰,才实现了短暂的平衡性。

以U型潜艇为代表的德军潜艇大队,在“一战”中可谓战功彪炳。最著名的一次战役中,奥托·魏迪根(Otto Weddigen)舰长指挥着一艘U-9潜艇用六发鱼雷击沉了三艘克雷西级装甲巡洋舰。在“一战”中的四年里,死在U型潜艇下的协约国船舰高达数百万吨。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的潜艇研发被严格限制。但聪明的德国人选择了和海外厂商合作,依旧在“二战”揭幕时集齐了一队水下虎狼之师。比起传统的船舰,潜艇有建造时间短、占用资源少的优势。纳粹德国充分利用了潜艇隐蔽性和机动性上的优势,用潜艇疯狂袭击盟军的远洋补给线。群起而攻之的“狼群战术”,更是成为了“二战”中的经典。

而U型潜艇的肆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西格玛密码机很长一段时间没被破译。当它被图灵破解之后,U-型潜艇在短时间内遭遇了数次毁灭性围剿。即便如此,它们依旧在“二战”期间创下了“自损807艘,击沉盟军商船与战斗舰只2882艘”的恐怖战绩。

冷战期间,美俄独大。核动力逐渐成为主流,而且供氧方式从上浮式供氧换成了电解水供氧,这两项技术的改进,使得潜艇的水下续航时间能达到数月之久。虽然双方都没有开火,但从彼此公布的资料来看,美方每一艘战备值班的弹道导弹潜艇中,都会有一发导弹的弹头指向莫斯科、基辅或圣彼得堡。而苏方1985年的值班潜艇上就搭载了982枚导弹,其中包括最少两枚当量0.1兆吨的核弹头。

有趣的是,虽然双方从没剑拔弩张地打过架,但双方都在冷战期间损失了一定量的潜艇。譬如美方因故障沉没的长尾鲨号,以及苏方的M级核潜艇K-278。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险些爆炸的核潜艇K-19,这事儿后来被拍成了电影《K-19:寡妇制造者》。

美国

海狼级核潜艇

这是一艘为战而生的核潜艇,是专业的反潜神器,因为太贵只服役了三艘。最新改型的海狼级能配备50枚战斧导弹,射程更是高达2800公里。液压泵推进器+消声瓦使得它的航行噪音仅为洛杉矶级的1/70,且航速可达35节,这是一个快过了大多数驱逐舰的速度。

俄罗斯

“北风之神”级核潜艇

俄罗斯的第四代战略核潜艇,2013年首次服役。它拥有极其优越的水下隐形能力,全长170米,航行噪音极低。全艇配备了12座鱼雷发射管、6发防空导弹,以及16座D-30发射器。进可攻退可守,威慑力极高。

中国

093B核潜艇

背部的神秘凸起使之看上去有些像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全新的侧舷多线阵声纳系统,使之可以实现360度水下无死角探测,这在中国海军历史上尚属首次。不过随着095级核潜艇的日趋成熟,093B的部署数量应该不会很多。

日本

苍龙级潜艇

2018年10月4日,最新的苍龙级潜艇——SS 511“凰龙”号正式下水。这艘以锂电池为动力源的潜艇长85米,排水量3300吨,被局座盛赞为“吨位最大、性能最好的常规潜艇”。 因为是“二战”战败国,所以日本被要求不准拥有核潜艇,但这显然难不倒他们。

火炮

现在的潜艇上是没有火炮的。但在“一站”“二战”时期,因为携带的鱼雷数量有限,很多潜艇会装一些火炮来增加攻击性。但主要是用于逼停没有武装的船只,真正的潜艇战中完全用不到。“二战”末期,德国U型潜艇上还出现了高射机炮,为的是在必要时浮出水面和反潜机正面硬刚。

导弹

潜艇装导弹并不罕见,潜对地、潜对舰导弹都实战过。少数国家还试图安装过潜对空导弹,也就是把单人防空导弹(RPG)改装到潜艇上攻击空中武装,但因为必须在水面上操作,所以性价比很低,最终被弃用了。

水雷

水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潜艇武器,可以直接用鱼雷管发射到目标水域。这一点也是利用了潜艇的高隐蔽性,故而可以轻松部署防御性水雷网。早年间还有潜艇拖着一包水雷驶向目标海域,被发现了直接开足马力跟你玩命儿地战术。因为太过极端,很快就没人用了

鱼雷

直到“二战”中期,鱼雷出膛之后都没有任何引导措施,也就是要么撞到目标爆炸,要么动力耗尽沉入海底。后期出现的有线导引鱼雷,则能通过一根线缆让潜艇时刻控制它的走向。因为可以同时覆盖潜接开足马力跟你玩命儿的战术。因为太过极端,很快就没人用了。

潜望镜

潜艇上最早的侦察设备,甚至比声纳还早。它的工作模式也很简单,主要是利用了光学镜面反射原理,使用时往往要配合红外或光学摄像机。但它也是潜艇最大的命门之一,“二战”时就有盟军借助特殊的雷达搜寻U型潜艇潜望镜并加以轰炸的先例。

声纳

因为电磁信号在水中的衰减速度过快,所以声纳成了水下探测的主流设备。很多潜艇会使用拖曳声纳,也就是把声纳装置拖在潜艇后方,最大程度降低对潜艇的影响。有时声纳也会成为身份识别的标签,避免有间谍潜艇混进部队里。

雷达

潜艇雷达的部署是紧跟着水面舰艇雷达出现的,其高度往往不会超过潜望镜。因为高度和大小的限制,潜艇雷达的搜索范围不会很远,而且还要时刻担心被敌方反侦察到,所以用起来要格外小心。

编辑=李超 文=若轩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