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杜月笙二度入沪!与旧时朋友重逢,他是如何进入的青帮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83
导读

一来,他知道杜月笙的能耐,早就在鸿源生的时候,杜月笙“观人”的本领,就已经炉火纯青,当个账房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二来,就是王国生这人,的确重情义,对杜月笙也是真心地好,如此一来,既成全了二人的兄弟情义,又能…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波诡云翳,无数和谐景象的背后,隐藏的是这座城市最为不堪的画面。上流人士整日沉浸在灯红酒绿,可以不劳而获,街边的穷苦百姓昼夜不休,却依然食不果腹。

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如果说初入上海滩的杜月笙,还没有明白这一点。那么二度入沪的他,就一定能够深刻领悟到这种酸楚。比起第一次的万分憧憬,那么这一次,他就只剩下无奈了。

因为距离离开高桥镇(故乡),已经足足过了六年。出来的时候,他才14岁,二度入沪,他已经20岁了。这六年里,他虽然还处于泥塘之中,渴望着新的生机,但也并非一无所获。

在他无比凄凉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同在鸿源生的师兄王国生,奇迹一般出现在他面前。此时的王国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伙计。在杜月笙离开上海滩的几年里,王国生在亲人的帮助下,竟然另起炉灶。在十六铺开了一家叫做“潘园胜”的水果店,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比起当年的落魄,时至今日,王国生可意说是熬出了一片生路。

杜月笙看到当初的师兄,已经混得小有成就,再看自己,几年来依然落魄至此,心里更添悲凉。在鸿源生打工的那段日子里,和杜月笙关系不错的朋友屈指可数,王国生算是一个,还有隔壁水果行的袁珊宝也算一个(请注意,这个人我们后面还会多次提到)。

王国生与杜月笙拉了几句家常,得知他时运不济,便主动邀请他,来到自己的水果店当账房。一来,他知道杜月笙的能耐,早就在鸿源生的时候,杜月笙“观人”的本领,就已经炉火纯青,当个账房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二来,就是王国生这人,的确重情义,对杜月笙也是真心地好,如此一来,既成全了二人的兄弟情义,又能让杜月笙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帮助。

王国生的一番心意,让杜月笙感动不已,以至于多年后,杜月笙虽然成为上海滩有名的流氓大亨,与王国生却依然兄弟相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杜月笙离开上海去往香港,和上海方面联系上之后,他第一个问得就是:“王国生近况如何”?这份情意足足维持了几十年,二人也是同样的互为表里。杜月笙经常对门人弟子说:“钞票再多不过是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在王国生身上,他算是再一次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

若非是在鸿源生之时,杜月笙对王国生面面俱到,又怎会换来今日的知冷知热呢?说到底,江湖不只是利益算计,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有里有面,这才是江湖。

就这样,杜月笙跟王国生回到了潘园胜,当上了一名账房。王国生没有看错人,杜月笙将水果行的账面,安排得妥妥当当,日子久了。前来采办水果的人,也对这个大小伙子很有好感,夸他“很机灵,会做人”。一来二去,连街边小混混,也跟杜月笙混得很熟,发展到后来,竟然一逢吵架,便会有人找到杜月笙,说:“月生哥,你看这事怎么办”?

无一例外,杜月笙每次都能处理地明明白白,让两方人都心服口服,皆大欢喜。渐渐地,杜月笙竟在这帮混混之中,混出了点威望。多年孤苦无依的他,即享受、又珍惜眼下的这种状态,如果他能保持现在的心境,也许多年后,上海滩会多出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却会失去一位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流氓大亨!

上天不愿看着他如此平凡,因此,在长期与混混相处的时日里,他再度泥足深陷。原本有饭吃、有衣穿的平淡生活,也再度被打破。他又染上了赌瘾,与那帮小混混们,经常出入各大赌坊。

那时候有个叫陈世昌的人,外号是“套签子福生”,他在小东门开了一家赌坊,凭借青帮的影响力,他硬是在小东门混出了点门道。纵观各家赌坊,似乎都没有陈世昌的赌坊场面大、客人多。而能让其他赌坊忍气吞声的原因,就是畏惧青帮的势力。当然,这个时候的杜月笙,还不明白青帮到底是个怎样的组织。

还是他早先在鸿源生结识的朋友,袁珊宝告诉的他:“月生,那个陈世昌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青帮中的通字辈弟子。”青帮,对于杜月笙来说既陌生、又亲近。陌生是因为,这个名字他只是道听途说,从未见过;亲近则是因为,他多年来孤苦伶仃,听到组织的名字,就向找到了家一样。

杜月笙和袁珊宝,虽然日子还算安稳,但是都不愿意囿于这个小地方。经过一番商量,二人达成一致,想要拜陈世昌为老头子(师父),成为青帮弟子。杜月笙经常去他的赌坊,陈世昌原本就很喜欢这个机灵的小子。但是自己是被求的那方,说法总归要端着一点,当老头子的不能表现得太主动,让他们得之不易,才懂得珍惜。连一个青帮的小头目,都能有如此修为,可见在青帮这个大染缸中,只要磨砺够多,都能混出一点名堂。

询问一番,陈世昌答应了二人,引荐他们成为青帮弟子。在拜师的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旧时,管想成为青帮弟子但还不是的人,叫做“倥子”,除了准备拜师函之外,还得拿一些孝敬,来表达自己的诚意。杜月笙和袁珊宝二人,东拼西凑也只有3个银元,按照杜月笙的意思,是一人一个半,全都交出去。而袁珊宝却想一人交一块,然后留下一块供二人消遣。

最后的处理办法,是杜月笙拿了一块半,让袁珊宝出一块,他又找师兄王国生借来半块,就这样凑齐了三块钱。多年之后,曾经有人问过杜月笙,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是这么说的:“虽然一块半块并没有差多少,但当时的我,只是想要让对方,能够懂得我的十足诚意。”

从这里,就能感受到二人格局不同。一个人如果在求人的时候,都不能将自己全盘托出,那么他的眼光也绝高不到哪里去。虽然个中门道,陈世昌并不知晓,但作为读者,我们也能看出,杜月笙在上海滩混的这六年,虽然一事无成,竟也练出了一身大人物的“处世眼光”。能从高桥镇的一个小混混熬出头,不是没有道理的。

次日,杜月笙和袁珊宝来到了青帮。陈世昌请了几个帮中德高望重的弟子来助阵,又派人问道:

“此地抱香而上,你可有三帮九代?”

引见师:“有格!”

“你带钱来了吗?”

引见师:“带格!129文,内格有一文小钱!”

这些套话是青帮内部约定俗成的,可以理解为一种入帮模式。完成一系列的流程后,杜月笙和袁珊宝等十多个弟子,拿着誓言书跪在祖师罗清面前,听着引见师讲述青帮历史。最后,礼成。杜月笙和袁珊宝正式成为青帮的一员。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洪门。因为洪门和青帮在几百年来,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传言说,青帮其实就是洪门的一支,具体不可靠。青帮和洪门最大的区别,就是青帮弟子遍天下,只要对过暗号,同门师兄弟就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极为看重“情义”二字。而洪门与之相比,却显得更加神秘。因此旧时有一句话,叫做:“洪门一条线,青帮一片天”。

杜月笙终于进入了青帮,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努力吧!杜月笙心里默默想着。

杜月笙进入青帮后差点丢了性命,是谁救了他?泥足深陷之时,又是谁拉了他一把?他是如何进入的黄公馆,成为黄金荣的弟子的?今后我会在之后的文章里,与大家一一讲述,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